第A15版:三江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1年07月23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故园梦中赤子归

——追思姚志明先生

    王存政

    1

    早上八点,姚志明出门上班。

    这些年,每个工作日,都是如此。

    姚志明出生于1958年4月。本来,满60周岁,办了退休手续,他可以不必再从位于城市西边的青林湾的家,往东部新城的单位赶了。可是,还在2015年时,他即开始负责宁波日报报业集团的报史编撰组织工作。这项工作具有连续性。姚志明是1980年《宁波日报》复刊时进入报社的老报人,熟悉历史,有精力,又十分热心。他明确表示,等《宁波日报大事记》正式出版,事情都了结了,他就彻底放下这副担子,回家安享晚年。

    2021年3月18日,星期四。这天早晨,姚志明没有去上班。

    前几天,他精神异常疲惫,身体极度困倦。他感觉这次与以往不同。他去了医院。之后,来回两次转院上海。再之后,6月17日,遽然而去。

    知道姚志明的人,都惊诧于从他明显感觉身体不适、到去世,时隔不足百天,况且年仅六十三岁。人们惋惜,“走得太快了!”“太年轻了!”……

    是啊是啊,是太快了,是太年轻了!这位身形瘦削的人,就像是遭遇了一场罡风,倏然间被吹走了。

    2

    算上编撰报史,姚志明在《宁波日报》工作了41年。

    他是一位老报人,对新闻工作非常投入。同时,对于传统文化、对于历史的爱好,几十年初心不改。

    曾经听他谈起,小学老师讲,传说姚姓的始祖为舜帝(姚重华);姚、姬、姜、娄等带女字偏旁的姓,大都留有母系社会的印迹,历史悠久。这使得姚志明从小就有一种“姓氏自豪感”。读初中时,偶然觅得一本《说文解字》,内中有一句“虞舜居姚墟以为姓”。一次上语文课时,突发奇想,举手请老师解说“姚墟为何地”。老师猝不及防,认为他在故意出难题,沉下了脸……

    以舜为荣,铭刻在他心底。到报社当记者,“舜余”,成为姚志明常用的笔名。

    说他对传统文化、对历史情有独钟,是有根据的。比如,听他谈三国史实,绝对是专家级的。

    早在1989年7月,姚志明即与时任宁波日报总编辑何守先合著,由中国展望出版社出版了《三国演义与现代经营管理》一书。那年,姚志明31岁。之后,他又编著了《三国演义与三十六计》一书。

    日常,姚志明对一个阶段的工作多有切近的思考和总结,十分留意保存、整理资料,留下史实。

    1994年年底,参与创办宁波第一张都市报《宁波晚报》。作为副总编辑,除了协助总编辑管理新闻业务,姚志明主抓广告经营,推进《宁波晚报》迅速走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同步提高的快车道。

    2000年12月,他担任了宁波日报副总编辑,领衔创办宁波第二张都市报《东南商报》。很快,《东南商报》在全国同行中脱颖而出。

    2002年10月,他重返宁波晚报社,担任总编辑。2004、2005、2006年度,宁波晚报连续3年跻身“全国晚报都市类报纸竞争力20强”。

    那些年里,姚志明在投入地做好新闻业务管理和媒体经营管理工作之余,不断地从实践、到认识、再到理性思考和总结,孜孜不倦,精进不懈,先后出版著作《报纸专刊学初探》《笔耕拾零》,还编著或主编了文集《东南商报创业之初》《十年创业路》《宁波晚报的昨天(2002.10-2010.12)》《报纸的正面与背面》以及《回首与眺望——宁波晚报论文选编》《春华秋实——宁波晚报好新闻汇编》《宁波晚报版面集锦》,等等。

    姚志明一再谦虚地表示自己文笔不好,实际上,他的文章,有思路,有条理,不枝不蔓,举重若轻。他是一个对自己有要求的人,进取心十足,恒心笃定而手勤脑勤,锲而不舍而乐在其中,感觉每天的忙碌不是在消耗能量,恰是在播种能量。

    是的,有事做,且能做成事,本身就是快乐和有意义的事。

    在负责《宁波日报大事记》编撰事务的同时,姚志明还积极策划,组织汇编了系列资料性、档案性文稿,诸如《宁波报刊文史资料汇编》《甬上老报纸寻踪》《甬上老报人寻踪》《影记宁波日报》,不知不觉间,竟然成书40多册。

    人生苦短且匆匆,不待扬鞭自奋蹄。姚志明做这些,其来有源,不是无意间的惊鸿一瞥兴之所至,而是怀着对工作、对历史、对文化、对曾经真情付出的虔敬。他甚至怀有抢救的心态,冀望能够留存老报人当年的风华光彩。比如何守先、周律之、徐子鸣等的文集,都是在他们生命的晚期、甚至是最后时刻编定的。

    悠悠浮骖,载驰载驱,惟君复之,说于桑榆。看着这样一本本关于宁波日报社昔日报人的文字,有些人我们曾经共事而熟悉、有些人我们只知道名字而陌生,然而,正是他们用笔,记录了宁波这座城市的发展变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宁波日报的历史,也正是由这样一篇篇、一本本文字写就。留存下这些,未必就能发挥显性的作用,但是,起码,这些是不能够忘记的。

    薪火相传,弦歌不辍,这不啻是属于我们的一方历史的星空。

    以甘为人梯的精神,勉力守望曾经的历程,悉心呵护同仁们既往的心血,潜心耕耘,不妥协,不放弃,把一直在做的事情做到最后,姚志明尽了心,用了力,善莫大焉!而那份精神上的收获,可谓惟吾德馨。

    是不是还可以这样说,由这些含英咀华的时间、这些文字、这些人所传递过来的光亮,理应得到后来人的尊重和吸收。我们理当抽出时间来,仰望这方星空。

    3

    还是在1998年的时候,年届不惑的姚志明编写了一册《姚氏家谱》。十年“文革”,家谱曾经作为封建主义的垃圾毒草,被大量焚毁。读报时看到有识之士有关存世怀德的呼吁,向来心系历史文化的姚志明顿生使命感,闻声而动,尽管手头几无原始资料,干起来再说。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史、方志、族谱三者互补而统一,是传承中华文明至为重要的基石。姚志明有个信念: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都应该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友恭于人,孝行于家,忠施于国,百年沉淀的文化底蕴、世代延续的家国情怀,当念兹在兹,须臾不忘。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每一个生命,何尝不都是始终行走在这条寻根路上。日出江已潮,津鼓隐相催。这么些年里,姚志明一直在探寻姚氏家族的绵延根由。后来,他又约请本土历史文化研究名家钱文华对慈东姚氏进行整体研究。正如欧阳修老先生所言:“君子之学,或施之事业,或见于文章。”终于,2019年9月,钱文华与姚志明合著、洋洋34万字的《宁波姚氏寻踪——慈东来淮公源流记》一书,由中国文化出版社出版。

    慈东地方过去有条谚语:“童姚马泾张,银子好打墙。”说的是童家、姚家和马泾村张家,家财丰厚,人才辈出。历史上慈城的第一个状元是宋代的姚颖,明朝嘉靖二年又有姚涞状元及第。有时,姚志明会饶有兴致地说起著名画家姚有信、姚有多,表演艺术家姚慕双、姚振民,著名宁波帮人士、香港甬港联谊会名誉会长、香港祥丰企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姚祥兴,以及毛泽东胞弟毛泽民夫人姚秀霞(朱丹华)等等的轶事。耐心搜求,爬剔梳理,姚志明一直奔走在寻根路上,既是藉此感恩祖德、修炼身心、教育后昆、和衷共济,也体现了对家族命途的执着守望、对人文传统的勉力维系、对文化根脉的尊崇呵护;既是在梳理一个家族的脉络、深切地期望能够延续祖上的懿德和力量,也是对宁波优秀文化传统充满自信的个案呈现。

    4

    姚志明是个闲不住的人,日程里总是排着很多要做的事。

    芸芸众生,俯仰于世,又哪里脱得开名缰利锁?人生寄一世,奄乎如飙尘。但是,人生终归应当有所交代,有思考、有记忆、有情怀、有梦,立德、立功、立言,说到底,要有所追求,而不仅仅是日逐一日地活着。

    当年,高中毕业后,姚志明曾经到江北慈东人民公社做过插队知识青年。后来返城,在企业短暂地工作过一段时间。

    1980年4月,“文革”时期停刊的《宁波日报》将要复刊,他凭着“宁波人民广播电台优秀通讯员”的荣誉,进入报社。

    这以后,他再没有挪过窝——采访、调研、编版、值班,从记者、编辑、主任,直到担任宁波日报报业集团的副总编辑。

    姚志明在宁波晚报担任总编辑的时候,我是部门主任。是他,在我刚从外地来甬不久、两人素不相识的情况下,仅凭一次谈话,就热切地邀我到宁波晚报工作。

    第一次见面,只觉得他很瘦,声音很轻,礼貌周到,言辞恳切,也可以感觉到他的心思细密而敏锐。

    后来,进入工作状态,发现他紧盯着一件一件事情。一件一件,都在筹谋中,行之有渐。

    他的身子一直那么瘦,那么单薄,三伏天也穿着长袖,他曾笑说自己“瘦骨嶙峋不好看”。人瘦,却有筋骨,自信,倔强。时常可以看到,他戴着老花镜,伏在办公桌前,一字一字地写着,在计算器上一下一下地按着。相处久了,愈发觉得,姚志明颇有想干事、能干事的事业心,有股子知重负重、解决问题的韧劲。尤其是后来,我也负责过宁波晚报的工作,更加对他在单位管理上的探索、以及人生追求上的努力,深有感怀。

    再后来,姚志明退休前后,有时在交流中,能够感觉到他对一些具体事务有考量,但是,如果碰到与他的意见有分歧时,他则乐于换位思考,理解体谅。我就是从他那儿听得“上半夜忖忖自家,下半夜忖忖人家”这句宁波老话的。他曾经表达自己定位于尽心办事、相与出力。我还听到过他对自己当年不知藏锋、不知退让、无所顾忌、直言无隐的自省。还有一次忽然说起《庄子》中“勿必、勿我、勿固、勿执”的内蕴,可以感觉到,他在这么想、也想这么做。是昔年那些奋发意气已被时光抹平?还是历经世事,看开了人生黑白方圆,心既笃而容静气清? 侯田侯庐,我耕我居,用心用世,矢勤矢诚,对物质、地位、名声等等,当有所求,确实也应当看得淡些。人生海海,走遍千山万水,最关紧的,是要尽心,是要净心。

    5

    2021年3月下旬,历时五年、数易其稿的《宁波日报大事记(1980-2015)》正式出版发行。

    惜乎盈虚失路,关山难越,此时,作为本书执行主编、曾经获得宁波市“最美史志人”荣誉的姚志明,已经躺在病床上。

    22岁时身轻如燕、兴兴而来的青春少年,倏忽间却成了形销骨立的风烛老人——天啬其年,哀复何言!

    人生只是一滴水,但是,每一滴水都有它的能量,每一段流逝的过去都不会全然消失,尤其是文化因子的神魂,必将于潜移默化中影响、激励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

    姚志明少年时,问老师“姚墟为何地”。姚墟到底在哪里呢?《魏典》说在山东鄄城,《中华都城要览》说是河南濮阳,《风土记》认为是浙江余姚……细细翻阅这本《宁波姚氏寻踪》,随着一张一张的书页溯源,脑海里不断闪现出姚志明的音容笑貌,倍感紫陌红尘,人生无常……因系以诗曰:

    江北楠竹翠,慈东桂叶焦。

    蹉跎烟如梦,越鸟啼青霄。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