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4版:红人堂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1年07月28日 星期三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帕蒂古丽

写在我的新书《蕴情的土地》首发之际

    7月20日下午,我的新作《蕴情的土地》由宁波出版社组织在文化广场叶辛文艺大师工作室举行新书发布会。《蕴情的土地》是一部以少数民族移居为样本,反映民族团结的纪实散文。作品抒写了中华大地上的维吾尔族和回族等少数民族人民在文化大融合下的生活样态,展现了千百年来移居少数民族与汉族当地文化交汇而发展形成的混合型文化样态。

    内容简介

    全书共8篇纪实散文。

    《打开被折叠的生活》:描写在浙江绍兴柯桥做布匹生意的维吾尔族人,他们由古老的丝绸之路转型海上丝绸之路,在柯桥这块商贸热土上打拼生活,参与着“新丝路”上的商业贸易。

    《在聚居的空气中》:在湖南桃源枫树乡的维族聚居地,我曾与这群远离故乡却在异乡生生不息繁衍下来的人们度过了奇妙而难忘的二十天,由此记录了其间的见闻、感悟与思考。

    《在城市末端追赶生活》:记录了在浙江义乌打拼生活的维族人的剪影,他们通过勤劳的双手在义乌这个“地球村”创作着自己的人生价值。

    《墓畔回声》:明朝时苏禄国王率使团访问中国,返程途中至山东德州殒殁,其后人及回族守墓者从此长居德州,并在此不断繁衍生息,发展成“温”“安”两氏族,并与当地的民族融为一体,展现出外来文化在另一方土地上渐渐演进的过程。

    《沿着来路的风》:阿帕克霍加自喀什噶尔三出中原,在甘肃临夏繁衍生息,祖祖辈辈相传至今,他们在此地守护着祖辈的精神,传承着家族的信仰。

    《七日》:从丈夫接到公公的死讯落笔,由奔丧至入殓,由棺木到遗像,由死亡出发,写出了公公漂泊又笃定的人生。作为支边宁夏中卫的余姚知青,他把青春和自己留在了第二故乡,而他的遗像被我们带回余姚,代替他回到了故乡。

    《我与你终有一会》:书写了母亲及其漂泊的身世,追寻自我的归宿,探寻生命的原点。

    《弟弟的神坛》:从病床上的弟弟落笔,写到羊肉档前的弟弟,描写了弟弟在广东中山的生活及其对命运的不甘与突围。

    创作心得

    这几年跑了全国好多少数民族聚集区,发现一种现象。如今,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各民族的文化处于一种交融交汇、多元文化杂糅的状态。一些文化之间的界限打通,语言等边界逐步模糊、消融,尤其是在城市,各种文化之间的间隙越来越小,许多同时使用本民族语言和汉语的少数民族,处于两种或多种文化之间,成为文化的居间者。这个居间者的队伍不断扩大,将汇合成一支丰富的文化洪流。实际上,千百年来,在辽阔的中华大地上,两种和两种以上文化相互作用,已经形成另外一些新鲜的混合型文化,看起来既非此民族,又非彼民族的。

    继书写新疆各民族共同聚集,文化和生活上相互影响、共同进步的非虚构散文集《水乳交融的村庄秘境》之后,我深入湖南桃源县枫树乡维回新村、浙江绍兴的柯桥等维吾尔族移居地,书写千百年来,从新疆迁徙到中国内地的维吾尔族与当地文化的融合。作为文化的居间者,我一直以自身经历书写,希望人们在关注民族传统的同时,也尽早以发现新大陆的眼光,去发现这种新的混合型、多种文化夹缝里生长起来的、等待人们去认识和重新命名和定义的文化样态。这种鲜活的文化,无论你是否去关注,它都将是我们未来大面积的文化形态。这种中华各民族文化历史进步的轨迹,不该被我们的笔遗漏。

    可以看到,这种居间的混合型的文化具有强大而旺盛的生命力。文化本身没有优劣之分,可以彼此吸收、融合。未来,这将是更为广阔的一块文学描述和表达的领地。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