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早晨,茂新村党员群众、巾帼志愿者在清扫外围退水后的宁波家风馆。 |
台风“烟花”来袭,位于海曙区西部的古林一带遭遇严重内涝。在古林镇茂新村,这里的千余户村民自建房几乎全都家门积水,但在这一片汪洋中,去年11月刚建成开馆的宁波家风馆却保护完好,馆内未见积水…… 积水中它“独善其身”,这是奇迹? 昨天下午2点多,记者赶到古林镇茂新村时,还是被眼前的景象深深震撼了。尽管台风已离开宁波两三天,但这里村道两侧的农田里,积水依然没过农作物,远远望去就像一个安静的湖泊。茂新村村民集中居住的民宅,仍有近膝盖高的积水。 汽车不能再进入,记者蹚着水向宁波家风馆走去。路上经过一处停车场,为了避免泡水,村停车场里的小汽车都在轮胎处垫了三四块砖头。宁波家风馆工作人员、茂新村村委会干部虞周玲说:“这里是整个村地势最高的地方,但积水最高的时候,这些车轮胎都被淹掉一半。” 宁波家风馆就在停车场的边上,漂亮的仿明清四合院,在一片村居中很显眼。记者绕着家风馆走了一圈,发现它的外墙南面道路仍有积水,馆外落地的“家是最小国 国是千万家”白色宣传字样有10余厘米浸在水中;而此刻北侧外墙相连的农地,积水逐渐消退,露出灰褐色土壤。馆内,青石板路和白色墙根处,都没有积水痕迹。 四周一片汪洋,宁波家风馆真的做到了“独善其身”。 在记者采访中,不断有避灾安置点的群众散步来到家风馆参观。“手机里老乡都晒了图,外面到处都淹得很厉害,这里怎么一点也没事,真是奇迹。”一位女士站在家风馆的院子里,和同伴不住地感叹。 “这才不是奇迹,而是‘先天’优良条件和‘后天’的齐心协力保护才达成的。”虞周玲跟记者分析说,家风馆的“独善其身”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一是在2016年新建过程中就吸取了2013年“菲特”台风的教训,重点考虑了防洪防汛方面的要求,对家风馆进行了一定的地基垫高设计;另一方面,这次台风中,茂新村的党员群众、巾帼志愿者、热心村民,都自发地参与到家风馆的保卫行动中来了。 自家被泡着水,凌晨2点她还牵挂这里 “我们每天每次的水情巡逻,都把家风馆列在名单里的,是必到打卡点。”虞周玲说,26日凌晨起,因积水上涨,茂新村开始转移群众,她便和几名党员、巾帼志愿者协作记录水情。“5厘米、10厘米,早就在点位上做好了记号,方便观察。” 26日晚上10点半左右,茂新村两侧民房进水已超过1米。此时,外面河道通过地下水道不断冒水,家风馆的露天院子里也有了约10厘米高的积水。 “走!去家风馆搬东西。”茂新村党总支微信群里一声吆喝,在茂林村(自然村)当了11年妇女主任的吴月琴和党员村民徐盈巧等人立马响应。住得近的就蹚水过来了,远一些的也坐着皮划艇来了,大家一碰头,便开始紧张地忙碌起来,搬电脑、抬桌子,把重要的物资都转移或垫高。这一阵忙活,就到了夜里12点…… 27日凌晨2点,放不下心的徐盈巧又来到家风馆查看水情。“院子旁边就是书香厅和影视厅,和院子相差大概有10来厘米的高度。如果水继续漫上来,就要泡到馆内设施了。”尽管自己家还泡着水,但她心里还是牵挂着这里,“不来看下,真睡不着。”走到院子里,徐盈巧用手摸了摸屋檐梯步处的积水,发现并没明显退去。 “请求拖拉机增援!”她通过微信群招呼来几名党员村民,大家忙而不乱地把影视厅里的20多条长凳转移了出去。 等到昨天一早,家风馆露天院子里的水全部消退,大家又忙碌了起来。虞周玲和徐盈巧等五六名党员、巾帼志愿者、村民打开水龙头,冲刷起院子里的水痕;吴月琴欢喜地拿起抹布,擦起门窗。“干干净净的,还家风馆一个漂亮!” 是宁波的“网红打卡点”,也是茂新村村民的精神家园 几天几夜没好好休息,徐盈巧和吴月琴却并不觉得困倦,看着完好如新的家风馆,她们欣慰地对记者说:“家风馆就是我们村的一部分,每个人都有保护它的义务,这是应该做的!” 虞周玲负责家风馆的预约参观工作。她告诉记者,自从去年11月宁波家风馆开馆,至今已接待7.5万人次参观,成了宁波新的家风建设网红打卡地。同时,它也成了茂新村老人孩子的乐园,小朋友们周末都喜欢来这里读绘本、看短片、听家风故事。有时村里的志愿活动、亲子阅读、文化活动也都借家风馆场地举行,这里就像是村民们的精神家园。 清风拂四明,家风筑家国。家风馆内两边楹联熠熠生辉:圣人伟人名人中华家风传古今,族人家人邻人百姓故事谱千秋。在和历史级台风“烟花”的遭遇战中,茂新村的党员群众、巾帼志愿者、村民们,齐心协力守护了宁波家风馆的完好,谱写了一段暖心的百姓故事…… 记者 滕华 通讯员 胡青蓝 文/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