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6版:三江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1年07月30日 星期五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重塑生活雕像的权利

——读《光阴似剪》

    日 青

    一开始吸引我拿起这本书的是书名——《光阴似剪》。读完后,我觉得这书名确实不错,高度概括,不管是小说表达的主题,还是呈现的文本形式以及内容本身,这题目都恰如其分。

    尼克·沃思,一个视艺术为生命的音乐人,多年来,组建乐队,探索音乐创作形式,自费出唱片,在他50岁生日来临时完成最后一张专辑,从此失踪,杳无音讯。小说一方面让人感慨尼克对艺术的坚守,他独特的人生追求以及他塑造自己人生的方式,另一方面也让人思考:当理想与现实碰撞的时候,你会怀疑自己吗?你如何保持自己的定位?

    一切都交给时间。尼克给出了答案。光阴似“剪”,岁月带走了年轻的容颜,带走了健康,尼克从一个光彩照人的乐队主唱成了一个廉价酒吧的中年酒保,咳嗽、痛风、支气管炎,单身一人,生活穷困,需要妹妹接济,领取政府的食物补助。即便是这样,尼克从不抱怨生活,从不怀疑自己的音乐创作,他认为“需求才是唯一重要的东西”,并“渐渐喜欢上了没有听众的状态”。他用写《大事记》的方式,虚构了三十年的人生,30多本“大事记”,以另一种方式几乎记录了30年里的每一天。从小,他就喜欢做杂志、画画,将故事画成书,建立小小档案馆。成立乐队后,他延续了记录保存的习惯,将演唱会传单、照片、报纸相关小块文章等等做成“剪贴簿”,并在某一天开始融入了自己的虚构,比如他可以用妹妹的身份给外甥女埃达写信,虚构妹妹的人生经历,虚构报刊讣闻,虚构唱片简介、乐评和粉丝刊物……他塑造了自己另外一种人生:可以和披头士乐队相提并论,席卷世界乐坛,改变流行乐的发展进程。尼克剪辑、编纂了自己的音乐人生。

    你或许会说,这是一种自欺欺人的方式。但对尼克来说,它却是真实的,他想拥有绝对的自由。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样的虚构构筑了一道对抗坚硬现实的保护屏障。每个人都应该拥有塑造自己形象乃至人生的权利。

    在真实的人生中,尼克拥有获得世俗成功的机会。他极具天赋,从小听父亲弹钢琴,10岁能够把披头士乐队每位成员的歌声模仿得惟妙惟肖,后来成立的乐队在洛杉矶本地也造成轰动。但他拒绝了与想要控制乐队的音乐制作人的合作,对方品性不佳,并有意败坏尼克的名声。这成了尼克事业发展的转折点,加上他遭遇了摩托车事故受伤,后来隐居在偏僻冷清的公寓,音乐创作渐渐转入地下。

    尼克妹妹丹妮丝形象的塑造,可以看作是尼克的“一体两面”。艺术家往往需要双重身份,身体的一半负责创作,另一半负责生活。丹妮丝就是尼克的另一半,她负责了世俗生活,她也关注现实生活。尼克活在“幻想世界里”,生活的代价和问题都由丹妮丝承担,包括自己的、尼克的,还有母亲的,她扛起了一切。丹妮丝很欣赏尼克的才华,也是真正懂得他的人。尼克也说丹妮丝“就是另一个版本的我”。

    小说文本的呈现方式与众不同,内容非常丰富,有尼克的“大事记”,也有丹妮丝的“反大事记”。在尼克对生活进行构建的时候,丹妮丝也尝试用记忆对此进行反构建,试图梳理某一些生活的真相。但记忆并不是精准靠谱的东西,所以丹妮丝的“反大事记”是记忆的剪辑、拼接,也有不真切的地方,她只能记录自己真实的情绪,而遗漏细节。“反大事记”内容的记录有按时间为序的,也有按外部事件给人的感受程度由轻到重叙述。另外,埃达拍摄舅舅纪录片的相关内容又丰富了文本的呈现方式,这部分内容,许多都是以影视剧本的方式来呈现。

    整部小说结构层次交错,视角变化多样,人称也常有转变。在三重日记(尼克、丹妮丝、埃达)的整体叙述中,插入信件、乐评、讣告、电影剧本等多种文本形式,并对事件内容、人物经历进行时空上的嫁接、闪回、拼接,所以这不是一本容易读的书,但依旧可以称得上是一部激荡人心的小说。

    小说是达娜·斯皮奥塔(约翰·厄普代克文学奖得主)的新力作,实验性的文本将给许多作者和读者提供思考。

    最后,借用“重塑”乐队的名字,表达一下愿望:愿我们能有塑造生活雕像的权利和信心。

    (《光阴似剪》 中信出版集团2019年2月版)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