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6版:教育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dlrb
 
2021年08月05日 星期四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守护烈士家属对亲人的哀思

这群大学生用巧手修复烈士证

烈士家属向学生提供需要修复的烈士证等物品。

学生在修复信件。

    没有透明胶,折痕也像熨平了似的,年近七旬的陈荷珍老人看着被修复的烈士证明,心里十分熨帖。

    这份被修复的烈士证明,是陈荷珍父亲的,距今70年,也是她和父亲仅有的联系。

    说起这张被修复的烈士证,陈荷珍老人连连感谢一群师生,他们是宁波财经学院人文学院文化财产保护中心的老师和同学们。

    烈士证寄托老人对父亲的无限哀思

    陈荷珍的父亲名叫陈忠根,1951年牺牲。

    “当时我不满一周岁,根本不知道父亲长什么样子。”陈荷珍说,母亲留给她关于父亲的信息只有一张烈士证明和一封寄来的信件。“这是我和父亲仅有的联系。”陈荷珍和母亲好好保存这些遗物,但烈士证经过折叠,时间长了难免有些破损、断裂。

    “字迹变淡了,我就用水笔描上去;出现破损了,我就用胶水粘。后来我发现胶水效果并不好,又用透明胶反反复复粘了好几道,生怕一不小心再损坏。”陈荷珍老人说,能够说明“父亲是个英雄”的这张证明虽然小心保存,但仍抵不过岁月的侵蚀。

    一次偶然机会,陈荷珍老人得知宁波财经学院有一支文物修复团队,便提出修复烈士证的请求。

    文物修复、文物收藏是宁财院人文学院的一张名片。“建党百年,我们一直在关注红色文物,注意到纸质烈属遗物之类的物品,时间长了容易发霉、破损、断裂等,为此我们一直在做公益修复工作。”宁财院人文学院院长夏柯说,今年暑期,由宁财院人文学院“文化财产保护中心”师生团队十余人组成“甬城文保”暑期社会实践团,把“我为烈士修遗物”作为“不忘初心使命、赓续红色血脉”的主题活动。

    按照文物标准对烈士证进行修复

    得知有需要修复的烈士家属,“甬城文保”暑期社会实践团团队成员上门走访搜集,了解这些证明、信件背后的故事。

    一张张沉甸甸的烈士证,一封封烈士遗留的信件,被一层又一层的信纸包裹着。尽管保管得如此细致,但历经几十年的岁月侵蚀,这些证件还是变得泛黄且有些破损。这样的情况,让烈士家属们忧心不已。

    “时间一久,烈士证就变得很软,很容易破。特别是折起来的地方,已经磨出一个个小洞,边边角角也都磨没了。”林大茂烈士的女儿林宝娣说,“实在是太破了,我想用胶带把它粘起来,但是我又不敢往上乱粘,怕越粘越破。”

    “收到的这些烈士证明和信件中,最难修复的是一张粘满透明胶的烈士证明。”宁波财经学院文化财产保护中心主任曹明博士说,这些透明胶为修复带来不小的难度,团队成员需要确保文书上的字体在不被损坏的情况下,小心翼翼地一点一点去除。“我们是按照文物的标准去修复,也就是说要用稳妥的,可逆的,不破坏本体的前提下做传统手工修复,让这些证明、信件长久地保存下去。”

    这个团队还要举办红色档案修复展

    据了解,一件文书的完整修复少则半个月,多则几个月。

    曹明博士介绍说,修复一件烈士证需要历经冲制浆糊、清洁修复用纸等十几道工序,在修复过程中,除了掌握基本的修复技巧之外,耐心、细致,以及对原文书背景的充分理解也是修复人员必须具备的能力。

    “在修复烈士证时,与修复常用的古法手工制纸不同,因为烈士证用的是机械制作的纸张,我们选择修复纸张时,要用类似纹理的纸张才更贴合。”指导老师杨燚娜老师和同学一起修复这些珍贵的遗物。

    “展开烈士证上破裂处的褶皱和小折角最需要耐心、细心,因为通常很细微,所以需要掌握好力度和方向,要心很静。”团队成员蒋雯倩是2019级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她参与了陈荷珍父亲烈士证明的修复。“不管是修复还是感受红色历史,于我而言都是学习的过程,尤其是这些证明和信件,是留给烈士家属的念想和寄托,是怀着敬畏之心在修复的。”

    该校人文学院院长夏柯介绍说,“我为烈士修遗物”活动还在进行中,开展这个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也是希望同学们利用专业所学,在修复过程中读懂红色故事,体悟红色精神。“接下来,我们也会为这些红色档案举办修复展,让这些红色档案和背后的故事代代相传。”

    记者 王冬晓

    通讯员 杨燚娜 王轶群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