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7版:三江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1年08月06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杨志叉手行的 是什么礼?

    □胡杨

    《水浒传》小说第十六回,梁中书为了给老丈人蔡京祝寿,就准备了十万贯的生辰纲,欲派人送往东京太师府。

    因为去年的生辰纲被人神秘地劫走了,至今仍无从破案,所以,梁中书就为今年生辰纲押运人选的选择费尽了心思。

    蔡夫人就向梁中书推荐杨志道:“你常说这个人十分了得,何不着他,委纸领状,送去走一遭,不致失误。”

    梁中书听了大喜,就把杨志叫到厅上来,说道:“我正忘了你。你若与我送得生辰纲去,我自有抬举你处。”

    杨志叉手向梁中书禀道:“恩相差遣,不敢不依!只不知怎地打点?几时起身?”

    这里,杨志在向梁中书回话时所行的礼,叫做叉手礼。

    一、《水浒传》小说中哪些人行过叉手礼?

    小说中,有许多人都行过这个叉手礼。

    比如,小说第二回,高俅去端王府送两件玉器,恰巧碰到端王正与几个小太监在一块踢气毬。于是,高俅凭着一记漂亮的鸳鸯拐,就让端王对他刮目相看了。

    端王问道:“你原来会踢气毬?你唤做甚么?”

    高俅叉手跪复道:“小的叫做高俅,胡乱踢得几脚。”

    高俅只是王都尉府里的一个听差,所以,见了身份尊贵的端王,高俅就行了个大礼,在回话时不但跪拜在地,而且同时还行了个叉手礼。

    比如,小说第二十四回,潘金莲第一次见到武松时,就叉手向前道:“叔叔万福。”

    武松道:“嫂嫂请坐。”说毕,就推金山,倒玉柱,纳头便拜。

    武松是武家的小叔子,所以,潘金莲初见武松时,为了表示对武松的尊重,就行了个叉手礼。

    还是小说同一回,潘金莲去门前叉帘子,失手将叉竿打在了西门庆的头上。

    潘金莲情知失礼,就叉手深深地道了个万福,说道:“奴家一时失手,官人休怪。”

    潘金莲为了表示自己的歉意,所以,在向西门庆行万福礼的同时,增加了个叉手的动作。

    比如,小说第二十六回,武松为兄报仇,杀了潘金莲和西门庆。

    武松想请四家邻舍帮他做个证人,就说道:“我还有一句话,对你们四位高邻说则个。”

    那四家邻舍叉手拱立,尽道:“都头但说,我众人一听尊命。”

    那四家邻舍亲眼目睹了武松为兄报仇的全过程,既为武松的兄弟情真所感动,又被武松的血腥复仇所震慑,所以,武松一开口,他们全都叉手拱立着,一口答应了武松的要求。

    比如,小说第二十七回,武松在十字坡用计制服了孙二娘。张青见武松是个英雄好汉,于是,就看着武松叉手不离方寸,说道:“愿闻好汉大名。”

    武松道:“我行不更名,坐不改姓,都头武松的便是!”

    张青道:“莫不是景阳冈打虎的武都头?”

    武松回道:“然也。”张青听了是纳头便拜。

    比如,小说第二十八回,施恩想请武松帮他夺回快活林的酒店,武松就问此事的缘由。

    小说写道,“那施恩叉手不离方寸,才说出这件事来。”

    施恩在回答武松的询问时,行了个叉手礼。而且,行完礼后还一直将双手叉着放在胸前,也就是叉手不离方寸。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施恩对武松的恭敬有加。

    比如,小说第三十回,武松醉打蒋门神,帮施恩重霸了快活林之后,张都监就想陷害武松。

    于是,张都监就派人把武松叫到自己的府上,想让武松给他做个贴身跟班。

    我们在《多面的武松》一文中曾经分析过,武松身上除了英雄、感恩的一面之外,还有自卑、自贱的另一面。所以,一见了当官的老爷,他武松的腰就会自然而然地弯了下来。

    因此,武松到了都监府之后,先是在厅上拜见了张都监,然后就叉手站在了一边,以示对张都监的恭敬。

    比如,小说第四十四回,戴宗和杨林在蓟州城里遇到了石秀。

    戴宗他们敬重石秀是个“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好汉,于是,就将石秀请到了一家酒店里去喝酒。

    在酒店里,石秀就叉手对戴宗他们说道:“感蒙二位大哥解救了小人之祸。”

    石秀是个卖柴的苦力,为了感谢素不相识的戴宗他们请他喝酒,所以就行了个叉手礼。

    囿于篇幅,其余与梁山好汉有关的叉手礼,就不一一罗列了。

    二、明清小说中不乏对叉手礼的描写

    在明清小说中,有许多地方都写到了叉手礼。

    比如,《警世通言·崔待诏生死冤家》写咸安郡王得到了朝廷赏赐的一领团花绣战袍,为了谢主隆恩,就想雕块羊脂玉来孝敬皇帝。

    郡王问手下雕什么物件为好,崔宁就叉手向前说道:“告恩王,这块玉上尖下圆,甚是不好,只好碾一个南海观音。”

    郡王道:“好!正合我意。”

    崔宁是郡王的跟班,所以,在对郡王说话的时候,崔宁就要行个叉手礼,以示对郡王的尊重。

    比如,《醒世恒言·徐老仆义愤成家》写徐家老仆阿寄替主母颜氏外出去做生意。后来,颜氏见阿寄回家了,便来询问生意的情况。

    只见阿寄叉手不离方寸,说道:“一来感谢天地保佑,二来托赖三娘洪福,做的却是贩漆生意,赚得五六倍利息。”

    颜氏闻言,喜从天降。

    阿寄是徐家老仆,对主母颜氏分外敬重,所以,在回答颜氏的询问时,就要叉手不离方寸。

    在《西游记》中,行叉手礼跟唱喏一样,成了人们交往中的常规礼仪。

    比如,孙悟空见菩提祖师(第二回)、见镇元子(第二十五回)、见铁扇公主(第五十九回)、见祭赛国国王(第六十二回)、见驼罗庄的众老汉(第六十七回)、见天竺国国王(第九十五回)时,行的就是叉手礼。

    三、叉手礼是个什么礼?

    叉手礼最初是佛教礼仪,用叉手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后来到了西晋,才逐步发展成世俗的礼仪。

    隋唐时期,叉手礼十分盛行,成为世俗手礼的专用名称,属于揖礼的一种。

    唐朝诗人柳宗元有诗曰:“入郡腰恒折,逢人手尽叉。敢辞亲耻污,唯恐长疵瘕。”说明叉手礼在当时已经成为一种常用礼仪了。

    后来,叉手礼一直流行于五代、辽、宋、金、元等时期。

    在古代文献中,关于叉手礼的描写是很多的。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南唐画家顾闳中所作的《韩熙载夜宴图》。

    《韩熙载夜宴图》是中国画史上的名作,以连环长卷的方式描绘了韩熙载家开宴行乐的场景。

    这幅画卷一共分为听乐、观舞、休息、清吹、送客等五段场景,其中,在三段场景中出现了叉手礼。

    第一段是听乐。描绘了韩熙载与来宾倾听琵琶演奏时的场景,其中有两个人行的是叉手礼。

    第二段是观舞。描绘了韩熙载敲鼓、一歌妓跳舞、众人观舞的情景,人群里有个和尚,他行的也是叉手礼。

    最后一段是送客。描绘了宴会结束后,宾客们离去的场景,其中有一人回头向韩熙载告辞,行的也是叉手礼。

    四、行叉手礼的标准动作

    据南宋人陈元靓《事林广记》记载:“凡叉手之法,以左手紧把右手拇指,其左手小指则向右手腕,右手四指皆直,以左手大指向上。如以右手掩其胸,收不可太着胸,须令稍去二三寸,方为叉手法也。”

    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行叉手礼时,要左手紧握着右手拇指,左手小拇指指向右手腕,右手四指皆直,左手拇指向上,离胸口应有二三寸的距离。

    五、叉手礼的使用场合

    叉手礼无论男女老幼都可使用,但它有个约定俗成的使用场合,那就是一般都是地位低者向地位高者行的礼,以示对对方的尊敬。尤其是在回答尊者的问话时,通常都会用到这种礼节。

    比如,杨志向梁中书行礼,高俅向端王行礼,阿寄向主母颜氏行礼,孙悟空向菩提祖师行礼,都符合叉手礼通行的行礼规则。

    而柳宗元“入郡腰恒折,逢人手尽叉”的诗句,则更能说明问题。因为,柳宗元改革失败之后,被朝廷贬到永州做了个司马。司马是个品级很低且没有什么实权的闲官。所以,柳宗元无论走到哪里,都得屈身事人,叉手行礼了。

    考古发现也从另一个角度,证实了叉手礼以下礼上的行礼规则。

    有关专家在研究南宋时期泸县地区官员、商人和戍边战士的墓群时,发现了若干表现叉手礼的石刻实物。

    这是国内首次发现的叉手礼实物,行礼者都是男侍,他们低眉垂目,表情极为恭敬。

    那么,为什么说这群石刻人物中的行礼者就是男侍呢?因为,他们的服饰透露了各自身份的秘密。南宋时期的官员,都是唐式圆领、大袖,头戴幞头,腰束革带,脚上穿靴。一般的平民百姓,则交领衣的比例较大,一般穿开衩到腰际的齐膝短衫和裤,脚下着麻鞋或草鞋。而差役仆夫,则多戴尖锥帽,穿麻练鞋。所以,从石刻人物的服饰上,就能很清晰地区分出人物的不同身份。

    前段时间有一部很火的电视剧,叫《长安十二时辰》。该剧逼真地还原了唐朝时期长安人的生活细节,那剧中人物与人打招呼时所行的礼,很多就是叉手礼。

    《水浒传》小说就是通过杨志向梁中书行叉手礼这一细节,写出了杨志对目下寄人篱下生活的不甘和对自己未来前途的憧憬。

    因为杨志觉得,他的前程是要仰仗梁中书来提携的,所以,杨志对梁中书才会如此的恭敬,在回答梁中书的问话时,要行叉手的礼仪。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