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乡义诊 受访者供图 |
|
新技术传帮带工作室。 |
|
甬库远程医疗服务平台。 |
|
医师在病房教患者说普通话。 |
他们跨越千山万水带来先进的医疗技术,让一批批患者重获希望;他们与库车人民肩并肩、医者仁心,将大爱和奉献永远留在了天山脚下。 7月16日,记者走进库车市人民医院,在这里,每一条走廊、每一处病房、每一个手术台……都留下了宁波援疆医生的汗水和真情。 填补当地眼视光学科医疗空白 维吾尔族姑娘重见光明 在库车市人民医院住院大楼,穿过挂满援疆医生照片和锦旗的文化墙,一间朴素的“新技术传帮带工作室”出现在眼前。这是一个由援疆医生搭建桥梁,从宁波引入了许多新的医疗技术,惠及库车百姓的工作室。 今年6月11日,“宁波市眼科医院远程名医工作室”落地该院,一名美丽的新疆姑娘小艾走进了援疆医生的手术室。26岁的维吾尔族姑娘小艾,在读大学时患上圆锥角膜病,视力极差,需要做角膜移植手术,但因为当地医疗条件有限,一直没能如愿。在援疆医生的帮助下,最终成功手术,使得小艾重见光明,这也是在库车实施的首例角膜移植手术。 2020年4月,宁波新一批7名援疆医生来到库车,当时他们发现库车眼视光学科医疗处于空白,于是积极筹划,援引各方力量,于同年10月在库车市人民医院成立眼视光门诊。通过“复明行动”,先后为两名即将失明患者带来光明,共实施了36例白内障复明手术。 像这样的爱心医疗救助行动还有很多,比如唐氏筛查孕妇关爱行动、百例结石碎石行动等,宁波市援疆指挥部每年还拿出资金帮助病情特殊的百姓。 名医工作室纷纷落地 并启动医疗技术“传帮带”行动 百姓需要什么,他们尽力帮助;医疗缺少什么,他们想办法引进落地,填补空白。库车当地孕产妇管理工作薄弱,高危、疑难孕产妇多见。为此,援疆医生于去年11月,从宁波市妇女儿童医院引入了“陈安儿产科工作室”到库车市人民医院,签订了学科帮扶协议。 去年6月8日凌晨5点,忙完一天诊疗,刚入睡不久的援疆医生黄芳和周宏林突然接到紧急电话:“一名38周的孕妇出现心衰情况,人快不行了……” 他们连工作服都没来得及换,就赶到医院产科抢救室,联手对孕妇实施抢救。待孕妇生命体征恢复平稳后,又由黄芳医生担任主刀,成功实施了剖宫产手术。当窗外天色渐亮时,手术室传来一声婴儿的啼哭,手术顺利完成,母女平安,大家这才松了口气。 援疆医生还从宁波引入了“陈晓敏冠心病工作室”“临床新技术应用工作室”等,填补当地医疗空白。 技术落地,需要人才跟进。援疆医疗队启动医疗技术“传帮带”行动,以团队带团队、专家带骨干、师傅带徒弟等方式,开展业务学习100多次,7名医师带徒11名,开展实施了20项库车首例医疗新技术。 一边防控疫情不松懈 一边全力诊疗不停歇 去年的援疆医生来到库车时,正值疫情期间,当乌鲁木齐、喀什出现疫情波动后,库车的疫情防控也一下子紧张起来,这给医疗服务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关键时刻,宁波援疆医疗队全体成员誓师请战,纷纷要求前往一线。发热门诊、缓冲病房、社区乡村核酸采集点都有他们的身影。 同时,通过建立“甬库远程医疗服务平台”云端连线,由宁波市第一医院具有疫情防控实战经验的院感专家在线讲解、探讨,完善医院疫情防控工作。 疫情期间,入院的重症病人多,援疆医生一边防控疫情不松懈,一边全力诊疗不停歇,由他们抢救的多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做到了零死亡,全部好转出院。 库车人民医院承担市区和隔离点内最多的核酸标本采集量,任务重、人手紧。援疆医生周宏林主动请缨参加巡回小分队的采集工作,顶着烈日、餐无定时,早上9:00出发,最多一天带队采集核酸5600多份,持续了10多天。 不断推进“医心党建”工作 开展“医生与我交朋友”活动 “请把身份证给我”“把药给您”……库车市人民医院的病房里传来普通话跟读声,那是心血管内科医师帕孜来提·艾海买提正在教患者说普通话。患者们十分认真地跟读,在反复练习之下,读音也越来越标准了。 库车很多上年纪的人不会讲普通话,为此,医院推出“天使教你学普通话”活动,定期让普通话教学走进病房,推广普通话。 宁波市援疆指挥部不断推进“医心党建”工作,开展“医生与我交朋友”活动。每到中秋重阳等传统佳节,与患者一起开展形式多样的节日活动,感受节日氛围,愉悦身心,又传承了传统文化。 今年3月,援疆医生组团来到库车市齐满镇卫生院义诊,当地医疗条件有限,听说有义诊,四方百姓纷纷赶来。义诊中,援疆医生发现一名患者支气管哮喘病情十分严重,立即开展现场紧急抢救,并将患者顺利转运至库车市人民医院呼吸科治疗,挽救了患者的生命,受到群众的称赞。 宁波援疆医疗队推出“相约星期五”每周下乡义诊活动,在义诊的同时,还向患者赠送高血压、冠心病和糖尿病相关药品,今年以来已赠送价值15000余元药品,发放“党员服务卡”,帮助百姓解决更多问题。 党建引领,医疗驰援、技术落地、大爱奉献,在千里之外的天山戈壁,来自东海之滨的“白衣天使”医者仁心传美名。记者 陈善君 文/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