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露天旱厕。记者 刘波 摄 |
本报讯(记者 陶倪) “记者同志,你来我们这儿看看吧,我们实在是受不了了……”8月9日,晚报高温热线接到了海曙区石碶街道东杨村一位村民的投诉:一座建成于上世纪80年代的露天旱厕周围臭气熏天,严重影响了周边村民的生活。 8月10日上午,记者来到海曙区石碶街道东杨村元六房自然村,在村民的带领下来到这个用砖块垒起来的露天旱厕。记者在数米开外就闻到了令人作呕的臭味,厕所边上还有一个敞口的绿色垃圾桶,成群的苍蝇绕着旱厕和垃圾桶四处横飞;旱厕背后几步之遥的河道水质明显泛绿。 记者注意到,住得最近的几户村民,距旱厕不过六七米远。村民们掩着口鼻争先恐后地告诉记者:村里其他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旧式茅房都已陆续改造成了新式公厕,唯独这个旱厕成了被遗忘的角落。很多租住在附近的男女打工人员,因为房子里面没有独立的卫生间,都会在这个露天旱厕方便,要多尴尬有多尴尬!天热的时候更是臭得受不了!前段时间受台风“烟花”影响,村里积水严重,旱厕里的排泄物全部飘了上来,周围村民苦不堪言。跟村里反映多次,到现在都没改造的动静。 “这个旱厕挺深的,万一有老人、小孩方便的时候不小心掉进去了,周围又没有人,要出事情的!”有村民很担心其中的安全隐患。 记者联系上了东杨村党支部书记徐立。他表示,旱厕之所以没有改造,一是资金不足,二是没有必要。东杨村下辖7个自然村,共有户籍人口1650名,4000名左右持暂住证的外来人口。目前一共有15个改造过的公厕,平均每个村2个。“前些年‘厕所革命’的时候,村里分批次改造,分两年改造完成,这些都是有指标的。要把这样的一个旱厕拆倒重建成现代的公厕,至少得花10多万元,村里没有这么多的资金。”另一方面,村里人口比较少,元六房自然村有2个公厕,现在大部分的房屋里面也有卫生间,只是偶尔有人会去上旱厕,实际上它就是化粪池的作用,没有必要改造。 那么是否可以取消旱厕?对于记者的建议,徐立认为有施肥需要的村民可能会反对。记者又建议他广泛征询村民意见,他表示可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难以推进。 村民反映强烈的旱厕问题究竟能不能得到妥善解决?对此,本报将持续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