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都市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1年08月17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茅山脚下有一个书香世家 一门三代出了11个教师

他们的先人曾捐资创办学堂

孙尔钢爱好戏曲。

孙明畅在茅山小学。

陈蓉英和女儿的合影。

    四明山麓,奉化江畔,有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茅山。天一阁主人范钦的墓就在茅山山脚下,千年古村走马塘也坐落于此,故这里又被誉为“四明古郡,文献之邦,有江山之胜,水陆之饶”。

    在走马塘村旁,有一个叫孙家山的小村落,村里人大多姓孙,鄞州区茅山小学孙明畅老师的老家就在这里。孙家是当地人交口称赞的书香世家。“从我祖父开始,到我这一代,一大家子共出了11名教师。”孙明畅望着自家的祖宅感慨万千,这里承载了他太多的回忆。

    

    曾祖父 孙玲生 捐资创办“求是小学堂”,已故

    祖  父 孙尔钢 从教四十二年,已故

    祖  母 陈蓉英 从教四十年,已故

    父  亲 孙昭均 从教四年,现已退休

    孙明畅 从教二十七年,现为鄞州区茅山小学教师

    

    弃商从教 用爱撑起乡村孩子一片天

    孙明畅家祖上是大户人家,历来遵从“经商重教,造福子孙”的家训。民国年间,孙氏举家迁往上海发展,仍然从事经商,家境殷实。孙明畅的祖父孙尔钢曾在上海的银行工作,收入颇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孙尔钢毅然辞去银行的工作,带着妻子陈蓉英回到了孙家山村,开始弃商从教。

    孙尔钢毕业于宁波效实中学,陈蓉英毕业于中国第一所女子中学——甬江女中。那个年代老师少,谁的文化水平高,谁就能当老师。回到宁波后,孙尔钢先后在孙家山小学、康家小学、杨家弄小学、董家跳小学任职,陈蓉英则在走马塘小学当老师,夫妻俩教书育人,在村里有很高的威望。在从教的40余年里,他们用爱撑起了乡村孩子的一片天。

    孙尔钢爱好戏曲,是个戏迷。村里有个戏台,每每有戏班子来演戏,他就会去客串一番,过过戏瘾,也给乡里乡亲带来欢乐。陈蓉英爱好唱歌,每当她弹着风琴歌唱时,那美妙的歌声似乎化解了生活的所有困苦。而那一刻她美丽的身影,也深深地烙刻在儿孙们心里,成为永久的回忆。

    自孙明畅懂事起,他就感受到乡里乡亲对他们家都特别尊重,特别是看到祖父孙尔钢,都会弯身叫一声“孙老师好”。他知道,这既是对作为长者的祖父的尊重,也是对教师这个职业的尊重。

    那个年代,子女是可以顶替父母职业的。因此,在孙尔钢退休后,他的儿子孙昭均“顶岗”成为董家跳小学的一名老师,后又在宁波八中担任语文教师。孙昭均从小受父母耳濡目染,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对职业满心敬畏,对学生满怀期望。四年后,在村长的再三邀请下,孙昭均成了村里的一名会计。

    每每回想起这段经历,孙昭均总是感慨道:“当老师这几年是我人生中最值得回忆的一段时光,到现在,我还为我曾经是一位人民教师而感到无上光荣。”

    一家三代 出了11名教师

    1994年,孙明畅从鄞县教师进修学校毕业,分配到茅山小学,正式成为一名人民教师,至今已有27年教龄了。沿着祖辈、父辈的足迹,孙明畅每一步都走得坚实而有力,虽平凡但执着、坚韧。

    在同事的眼里,孙明畅是个“万金油、老好人、多面手”。他教过美术,做的教案还获得过浙江省一等奖;后改教数学,当了班主任;之后又教起了计算机,还担任了学校的食堂主任、总务处副主任。同事们觉得孙明畅什么都会:电脑坏了找他、投影设备坏了找他、手机有问题了也找他。他总是“来者不拒”,尽己所能帮助别人解决问题。同事和学生都非常喜欢孙明畅,他对别人也是非常和蔼可亲。

    孙明畅说:“记得小时候,爷爷经常跟我讲:当老师不容易,是个技术活,你要给人一瓶水,至少自己要有一桶水。”21世纪初,台式电脑刚刚进入普通人家,孙明畅是学校第一批“研究”电脑的人,他“研究”的方向不是游戏,而是如何把电脑融入到日常教学中去。当班主任时,孙明畅策划的主题中队活动全程由电脑软件程序辅助开展,完全做到了人机结合,让观摩的其他老师叹为观止。

    也许是受孙尔钢老人的影响,孙明畅的大伯孙昭海、大姑孙欧波、小姑孙幼波都成了人民教师。他的大伯是宁波市第二中学的数学老师,现已退休;大姑是宁波第八中学的语文老师,已过世。小姑孙幼波曾担任过宁波偃月街小学校长,现已退休。

    在孙明畅这一代中,他的堂姐孙璇泉是深圳某学校的英语老师,堂弟孙挺是宁波大学的英语老师,堂嫂张幼维是同济中学的语文老师,孙明畅的妻子方丽莉也曾从事幼教工作近20年。

    孙家三代人,出了11名教师。他们始终铭记孙尔钢老人说过的那句话:“现在老师是越来越受社会尊重了,你得经得起这个尊重。”

    修缮祖宅 “挖”出先人办学往事

    每逢过年过节,一大家子人聚在一起的时候,聊得最多的还是“老师”这一话题。虽然每个人从教的年代有所不同,但大家的回忆中,感怀着国家的变化,感激着生活的变好,这种情怀是一样的。前几年,在孙氏老宅还发生了一个“小故事”。

    大概三年前家庭大聚会的时候,孙昭均提出要回孙家山看看祖宅。见到老宅有点破旧,大家提议把它修一修,以后逢年过节相聚时有个固定的地方,可以聊聊家常,叙叙往昔。

    在修缮祖宅的过程中,工人从地基里挖出一块石碑,上面写着“求是小学堂”五个大字。当时,孙家人都很惊讶。原来,上世纪20年代,孙明畅的曾祖父孙玲生曾捐资创办了一个学堂,专门招收村里及周边学龄儿童进行免费教学。这个学堂就是“求是小学堂”,也是孙家山小学的前身。这段往事,孙家山的老一辈都知道,孙明畅小时候也听祖父提起过。没想到,这块石碑竟一直深埋在自家的院子里。

    孙玲生老人的这段往事为后辈们的教育情怀、书香气质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奠定了孙家几代人矢志教育的精神底子。

    记者 钟婷婷 通讯员 蔡微波 梁超峰 文

    通迅员供图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