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1年08月18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沈建伟:30余年10万余例内镜操作

深耕消化内科领域的“医界工匠”

沈建伟在工作中。

沈建伟

    34岁破格晋升为副主任医师,39岁晋升为主任医师,2006年10月以人才引进方式从丽水来到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工作,沈建伟的从医经历就好像“开了挂”。如今,身为该院东部院区消化内科主任及内镜中心主任,他带领的消化内科团队每年进行消化道内镜检查3万余例,内镜微创手术3000余台,由他主刀的内镜下微创手术每年超过800台,谈到这些傲人成绩,沈建伟表现得“云淡风轻”,正是他日复一日的勤奋苦练,才成就了这位“医界工匠”。

    “卖油翁”般勤奋苦练

    成就“医界工匠”

    大年三十,万家灯火团圆夜。晚上7点,正和家人吃着年夜饭的沈建伟接到一通电话:一位年轻患者突发严重呕血,已经休克,来不及和家人解释,沈建伟立即赶往医院。

    患者是位27岁的姑娘,从北京来到男朋友家过年,吃饭时突然大出血,之前做过肝移植手术。掌握到这些病历,沈建伟马上怀疑是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这种病是肝移植患者术后较常见的并发症。经过初步诊断,结果印证了他的猜想。然而,更困难的是如何止血。

    手术需要在内镜下操作,通过胃镜检查,胃镜视野一片模糊,食管及胃里全是血。找到出血点是当务之急。沈建伟眼疾手快,在充满血凝块的食管缝隙里找到了不停往外冒血的窟窿眼,并在内镜下应用硬化剂、组织胶注射,将破损的血管阻断、闭塞。终于,血止住了!

    出院后,姑娘为爱留在了宁波,她甚至不再前往北京复诊,后续治疗都选择了沈建伟:“宁波的医生水平完全不输北京大专家。”

    像这类大出血的手术,其实在急诊中很常见,要求医生“快、准、稳”。如何做到这些?沈建伟笑笑说:“多做多练嘛。”就如同大家耳熟能详的《卖油翁》中,一句“无他,惟手熟尔”,恰好诠释了“医界工匠”的精神。

    沈建伟坦言,将内镜避开敏感部位,用最小的动作“温柔”探索,其实难度不亚于“卖油翁”。尤其是在有无数回弯的肠道中,更是难上加难。业内有一句话:做够几百例胃镜,才够资格上肠镜,更不要说在内镜下操作开展微创手术。那种轻微、平稳、准确,没有捷径,只能通过成百上千次操作和认真揣摩,才能练就内镜“卖油翁”。

    几乎每一位消化内科医生都亲自感受过胃肠镜检查,沈建伟也不例外。只有亲身经历,才能感同身受。从医30余年,他已做过10万余例内镜诊疗操作,可以说是驾轻就熟,而且随着无痛胃肠镜的普及,麻醉后患者的感受并不强烈。但为了让患者少受、甚至不受器官创伤,只要上台,他都会聚精会神,全力以赴。由于常年手握内镜旋钮,手掌上长着厚厚的茧。的确,患者口中“专家”“大师”的“秘籍”,唯有勤奋二字。

    创办全市最早的

    科级医学科普刊物

    走进沈建伟所在的消化内科病区,报刊栏里放着一份彩色画报:《消化之友》。这是全市首份由科室主办的医学科普刊物,创办于2017年2月,一年4期。

    记者在翻看时,注意到了一封患者的感谢信:20多年后我终于可以正常进食了。

    写信的是60多岁的董婆婆。20多年前,她开始出现进食困难的症状。起初,她只是在吃馒头、饼干这类粗糙、干燥的食物时才会出现吞咽困难,后来逐渐发展为连粥、面条都难以下咽,还时不时恶心、呕吐。

    多年来,家人陪着她四处就医,经过多种治疗方式,都不见起色。终日食不果腹的董婆婆一度陷入绝望的境地,直到有一天,在亲友的介绍下,董婆婆找到了沈建伟。了解病情后,她被收治入院。沈建伟得知,由于20多年长期营养不良,身高超过1.6米的董婆婆体重却仅有70多斤。

    这样的状态不适合立即展开手术治疗。于是,沈建伟先予以全面营养支持,提高身体素质,让董婆婆以最佳的身体状况迎接手术。

    经过治疗,董婆婆长胖了十几斤,终于,由沈建伟主刀下,实施了经口内镜下食管环形肌切开手术。经过短短一周的术后恢复期,董婆婆能够正常进食,甚至大快朵颐:“真的没想到,20多年过去了,我还能像从前那样吃饭,现在感觉饭菜特别香。”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消化道肿瘤早癌筛查,也是目前沈建伟团队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由于消化道肿瘤早期往往没有特别的症状,或者症状轻微,往往没有引起重视,贻误了早期治疗的时机,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对消化道肿瘤的治疗来说,其重要性毋庸置疑。

    “内镜检查对于消化道肿瘤早诊早治起到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通过消化内镜设备的引导,治疗手段、手术器械已经几乎能到达消化道的任一部位。早期食管癌、胃癌、结直肠癌,可以通过内镜下治疗完成病变切除。对于一些特定分期的早期病变,治疗效果等同于手术。”他说。

    经过多年努力,近几年沈建伟团队早期胃癌的诊断率达到48.3%,早发现、早治疗,大大提高了治愈率,减少了死亡率。

    带领优秀的团队

    创造更大价值

    这段时间,消化内科上上下下都在努力争创全国青年文明号。从2018年开始,这支团队先后被评为市级、省级青年文明号。在沈建伟的带领下,消化内科日益发展成一支团结友爱、有温度的团队。

    自2016年创号以来,科室创建“温暖”品牌——“消化之家”,从细节入手,为病友提供暖心的医护服务。新春送福、爱心漱口水、能量罐、爱心驱蚊包、便民箱都彰显着医护人员们暖暖的爱,让患者感受到家的温暖。青年党员史偶苏,一年多来多次驱车来回100公里上门为不便的老人送服务的行为,被央视及各地方媒体争相报道。

    优秀的青年成长于优秀的团队。沈建伟带领年轻医生不断实现医技突破,科室先后成为中国食管胃静脉曲张治疗基地、国家消化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结直肠息肉管理项目定点医疗机构、浙江省消化内科专科联盟成员单位、浙江省食管疾病规范诊治联盟和中美合作(China-US(TOJ)cooperation)神经胃肠动力中心,业务考核指标在院内也名列前茅,年专科门诊、住院人数及内镜诊疗量逐年攀升。

    “胃”安宁,“肠”相伴,科室每年举办国际护胃日健康义诊活动,累计服务人数4000多人;每年5月举办世界肠道健康日义诊活动,重视早癌普查、普防;积极开展青年文明号开放周活动,让患者与“消化之家”走得更近。如今,沈建伟和同事们与时俱进,改进现有的宣教内容,录制科普宣教视频、成立科室公众号,让医学更接地气。

    就在8月1日,由沈建伟团队承办的第四届海峡两岸消化年会,极大地推动了当地消化学科学术的发展;消化直通车进社区、养老院义诊及健康知识进校园,将优质护理、便民措施落到实处。

    生命的价值不仅在于它的长度,更应该体现在它的质量上,沈建伟将生命的每分每秒都投入在无垠的医学事业中。“医生不只是一份职业,更重要的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只要能让病人重新拥有健康的体魄,就是对我工作最大的回报。”沈建伟说。

    记者 陆麒雯 通讯员 张林霞 文/摄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