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座谈会现场。 |
|
座谈会上,国科大华美医院表彰第五届“人民满意医师”。 |
“我们不是生而无畏,而是生命值得敬畏”“患者的手术机会可能只有一次,我们只能全力以赴”“选择学医可能是偶然,但你一旦选择,就必须用一生的忠诚和热情去对待它”……今年的8月19日是第四个中国医师节,今年的主题是“百年华诞同筑梦,医者担当践初心”。8月18日下午,中国科学院大学宁波华美医院(宁波市第二医院)举行“讲述:治愈他们,‘治愈’自己”庆祝第四个中国医师节座谈会,十几位优秀医生代表齐聚,讲述他们如何在治愈患者的同时,自己也被“治愈”的故事。 隔离病房里的故事 一度生无可恋的她 被医生骂醒,重获生机 都说医生是除了父母和患者自己之外,最想患者活下去的那个人。但在王阿姨(化名)看来,在隔离病房的那段经历让她明白:就算你放弃了自己,医生也不会放弃你。 “我本来都不想活了,是一个穿隔离服的医生‘骂’醒了我!”时间回到1年多前,2020年初,王阿姨因为确诊新冠肺炎住进了隔离病房。因为病情加重,她一个人被安排进了重症病房。当时她们一家十几个人同时确诊,只有她一个人病情较重单独住在另一层楼,对未知疾病的恐惧,与家人隔离的痛苦,加上疾病的困扰,使得王阿姨在住院几天后情绪出现了问题。她拒绝治疗,医护人员都束手无策。 “这么多人为你忙碌,你自己放弃自己,对得起谁!”“想死很简单,你想过自己家里人没有!”浑浑噩噩间,一位医生的“骂声”犹如醍醐灌顶,惊醒了沉浸在自身不幸中无法自拔的王阿姨。看着隔离服里医生那坚定的眼神,患者感受到来自陌生医生的关心和痛惜。 “我不记得这个医生的样子,但我永远记得,关键时刻是他‘骂’醒了我,让我不再放弃。”王阿姨说,这以后,她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接受大家的关心,慢慢痊愈。 陈童恩 全科医疗科主任兼北院区 重症监护病房副主任 主任医师 在新冠肺炎隔离病房工作久了,很多人问我最多的一句话是:在隔离病房工作,你怕不怕?要知道在医生心中没有这个“怕”字的。当疫情出现,当患者送到了你的面前,医生只有两个选择:做或者不做。我觉得作为医生,不能拒绝,遇到疫情肯定要冲到第一线。 我1997年参加工作,这些年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患者,是刚参加工作几个月时遇到的一个重症病人。当时一位住院的高血压病人在半夜出现神志不清、抽搐,还是一个小医生的我懵了,紧张又茫然。在上级医生的帮助下,这位患者最终被确诊是突发脑出血,后来转到了外科治疗。 这个我从医以来第一次遇到的重症病人,让我开始反思自己。虽然我完成了学业,但实践知识还是太差。于是我去书店买来最新一版的《内科学》,直到整本书都滚瓜烂熟,说到相关内容就能翻到那一页,这也为我之后的从医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深夜急诊室的故事 夜里12点,医生等在急诊室门口 事隔一个多月,回忆起7月12日的惊魂一夜,莫女士仍觉胆战心惊。丈夫俞先生面色和嘴唇奇异的惨白,一量血压,上压只有84,下压44。她赶紧拨打了120。 “夜里12点,救护车来到国科大华美医院,杨文宇主任已经在门口等着我们了。原来,奉化人民医院联系他后,他就提前等在急救室。” 很快,俞先生被诊断为主动脉夹层A型。莫女士后来才知道,这个病比心肌梗死还要凶险得多。 “我也不认识杨主任,当时想转去上海的医院。他跟我说,路上风险很大,心脏边上已经在滴血了。”莫女士说,冲着杨主任谈吐间的专业和自信,她决定让丈夫留在宁波做手术。 她回忆:深夜,杨主任紧急联系各科室20个左右医生会诊,制定手术方案,做进一步检查,做术前准备。凌晨3点,俞先生进了手术室,手术做了十几个小时。 “到现在为止,你老公的命,给保住了!”莫女士一直记得,这是杨主任出手术室后跟自己说的第一句话。 “你要照顾好自己的身体和情绪。后续的康复是持久战,需要我们一起全力以赴!”莫女士说,杨主任不仅医病人,还很会给家属鼓劲。目前,俞先生身体各项指标恢复良好,过几天就能出院了。 杨文宇 心脏大血管外科主任 主任医师 我小时候被水淹过,被火烧过,大难不死,所以对生命的感悟比别人多。 其实2017年我也曾经脑梗过,当时还是在手术台上。当天第三台手术的时候,我一下子话讲不出来了。我敏锐地感受到自己可能出问题了。后来助手让我签字,我很清楚地记得,“杨”字我还能写完,后面的字就写不下去。 我马上去做磁共振,发现自己是脑梗了,所幸不是特别严重的那种。经过积极治疗,两三个月后我终于能写字了,脑梗治疗期间,我又坚持指导完成了几台手术。心脏科病人的救治机会往往只有一次,感谢病人的信任,让我来为他们做手术。对于一名医生来说,对每一位患者我都会倾我所能,把我力量奉献到极限,才对得起医生这个称号。 午间门诊室的故事 医生:“没事,我不饿,等你报告出来。” “我到现在都不敢相信,怎么能碰到这么好的医生。医术好,是大专家,还处处为我们病人着想。”慈溪浒山的周女士最近常跟亲朋“宣传”住院时遇到的好医生李红山。 今年6月,周女士在“土郎中”那里开了些中药吃,结果导致转氨酶值高达1800(正常值为40)被诊断为重度肝损伤,需要入院治疗。 “我当时也不认识李医生,更不知道他是主任。就觉得这个医生查房的时候特别细致,问他很多问题一点也不厌烦,很耐心地讲解。戴着口罩,我还以为他是小医生。”周女士说,后来听同病房的人介绍,才知道他是主任。 住院一周后,周女士情绪不好,有些脾气。李主任很耐心地开导,说肯定会把病治断根。考虑到她睡眠不好,还开了辅助睡眠的药物。 出院后的一件事,更让周女士感动。“上周去复查,到医院已经上午9点多了,验血报告预计要中午12点后才能出来,那时医生已经下班了。我想着只能改天再来趟医院。李主任说,‘没事,我不饿,等你的报告出来。这样,你不用再跑一次。’最后报告下午1点出来的,李主任帮我看好才下班,午饭也没吃。” 李红山 中西医结合肝科主任 主任中医师 那个病人我印象很深,她刚入院的时候同房间住的也是一个药物性肝炎的患者,因为病情危重,做了人工肝,还发生了黄疸。这位患者住院后看到病友的病情这么厉害,非常害怕,就怕自己的病也会这么严重。 这之后,我每天查房之余就多安抚、鼓励她,多说说这种病的情况,让她放心。我还加她微信,让她有情况可以随时问我,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 我觉得作为一位医生除了有精湛的医术,还要有人文情怀。我门诊每看完一个病人,最常做的一件事,就是让病人加我的微信,这样有疑问就可以随时与我联系。也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经常去帮助,总是在安慰”。 几位医生的感悟 蔡珂丹 和受伤的女儿同在一个急诊室里 我的选择还是留在急救的患者身边 蔡珂丹是国科大华美医院肾内科副主任医师,从医12年。 “我从小与外婆住在一起。她非常疼爱我,但眼睛高度近视,到后来几乎失明。因此,在我心里埋下了一颗学医的种子。”蔡珂丹说,从医以来最难忘的一件事,是一次5岁的女儿在幼儿园不慎跌倒,下巴磕到椅子侧边,可能小动脉破了,血不停地流出来,染红了衣服,浸湿了头发。当时幼儿园老师立刻把孩子送到蔡珂丹工作的医院,因为女儿受伤后一直喊着要妈妈。 “但当时,我正在抢救一位氧饱和度下降,急需机械通气的一名患者,一刻都离不开,否则患者随时有生命危险。”蔡珂丹说,当时在同一个急诊室里,一边是受伤后伤口要缝10来针,急需自己陪伴的女儿;另一边是病重的患者需要救治。她狠了狠心,含着泪水,选择留在患者身边。 “因为患者更需要我。舍小家顾大家,为了患者的健康,我无怨无悔。”蔡珂丹说,临床工作十多年,虽然她付出了数不尽的汗水和泪水,但也收获了病人的尊重和认可。 “钟南山院士曾经说过:‘选择学医可能是偶然,但你一旦选择,就必须用一生的忠诚和热情去对待它。’我想说:我选择从医,肯定会用一生的忠诚和热情去对待它,如果时间倒退重来,我的选择也依然不变,因为我的初心依旧!” 刘江涛 病人永远是医生的老师 那些疗效不佳的患者让我印象最深刻 刘江涛是国科大华美医院骨科中心脊柱外科病区副主任、副主任医师。他认为,医生的成长离不开患者的帮助,从医9年多,给他留下深刻记忆的,大多是那些疗效不佳、甚至结局失败的病人。 刘江涛说,刚来骨科工作的时候,脊柱外科病区来了一位病人老李。那是个肥胖、同时患有糖尿病和高血压的病人,因为行走不便做了脊柱手术。 “当时手术非常成功,老李和家人都很满意。可谁也没有想到,一周后老李突然出现明显加重的腰背痛,换药手术切口有渗液。大家都觉得可能是术后感染,凭经验给他用上了万古霉素。”刘江涛说,没想到几天后,老李却被送进了ICU!后来的培养结果显示:老李是手术后并发肺炎克雷伯菌感染。这是一种骨科手术后很少见的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不同于常见阳性球菌,毒力极强,对万古霉素并不敏感。刘医生说,最后患者老李的预后不好,这件事情给他带来了深刻的教训。 “每当想起这些年遇到的病人们,我都感慨万分!那些治疗满意的,给了我们极大的鼓舞和继续努力下去的勇气。个别恢复不好的,他们来到医院给我们上了一课:让我们时刻不敢懈怠,鞭策我成为一名踏实严谨、精益求精的医生。” 韩锟 持续近20年为一家三代人治同一种病 让我学到了很多 今年,国科大华美医院神经内一科副主任(主持工作)、主任医师韩锟从医20年了。他说从医最大的收获是,在工作中和患者形成了亦医亦友的关系。 “我曾经的一个患者群,从这个患者的奶奶、他爸爸、再到他本人,三代人患有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病,经历了这个病近20年诊断治疗的进程,也让我和这三代人建立了亲密关系。”韩锟说,这一家三代人每一次疾病发作都来找他,医患之间建立起了高度信任的关系。为了帮助他们缓解病魔,韩锟把对于脱髓鞘病的最新的治疗方法都在他们身上一一尝试,当然每次他都会把病情和治疗方法交代得很清晰,力求做到疗效最好、副作用最小。 “虽然现在患者的奶奶、爸爸都已经因为这个病去世,但是患者和我形成了朋友兄弟关系。现在不仅仅是医疗上,包括工作、家庭的事也经常和我商量,把我看成了老大哥。”韩锟说,这个患者家庭给了他巨大的精神鼓舞,让他有信心积极、向上地看待医患关系,敢做医生应该做的,真正实现医生的价值。 李恒栋 己所欲而施于人 从医要保持一颗善良的心 国科大华美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李恒栋从医22年了。他说,己所欲而施于人,这就是他从医以来遵循的初心。 李恒栋从医生涯中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发生在12年前,当时他刚成为主刀医生不久,他治疗的一位患者出现了并发症,他所在的科室主任刚好外出开会。作为一个年轻的医生,李恒栋最终在多个科室同仁的帮助下成功抢救患者。“在这个抢救过程中,诸多医院老师及同仁、患者及家属的善良、鼓励、支持,是最终抢救的关键,也在之后我的从医生涯中让我保持了对医生这个职业的敬畏,保持了对患者善良的初心,也改变了我未来的处事态度。” 李恒栋说,从医生涯中有无数个印象深刻的事情,有无数个高风险或者高危手术成功下台、倍感欣慰的一刻,也曾有手术失败后懊恼的一刻,还有看着患者家属伤心欲绝而无奈的一刻,这些都是他从医生涯宝贵的财富。 “从医多年的经历告诉我,只要你全力以赴,不管结果如何,患者和家属也会回报善意。”李恒栋说,相信只要保持对医疗技术精益求精的劲头,不断突破,不断创新,才能让自己在医疗生涯中保持从容,永远少年。 付有伟 手术刀、药物、语言 是医生治愈患者的三大武器 国科大华美医院手外科副主任医师付有伟今年参加工作刚好满十年。在为患者解除病痛中所体验到的价值感,让他无比庆幸自己把医生当作自己终身的职业。 “我现在终于理解了以前看到过的一句话:‘医学实践家有三大武器:手术刀、药物、语言’,也许医生的一句话就可以改变整个诊疗过程及结果。”有一个病例让付有伟至今记忆犹新。 一年半前,一位25岁年轻小伙小周因为外伤导致腘窝处神经血管损伤,病情较重,到宁波某医院做了急诊手术。但不幸的是,术后出现了血管栓塞的并发症,出现小腿肌肉缺血坏死,于是转到了国科大华美医院。当晚付有伟等医生为这位患者做了手术,为患者进行血管移植、神经修复,但因为缺血时间太长,术后出现了严重的骨筋膜室综合征,小腿濒临截肢的风险。 医生在把病情告诉小周后,他说,“这条腿我不要了!帮我锯了吧,装条假肢也比这个强!”付有伟说,患者的表现令他惊讶,可能是因为在短短两天内经历了两次大手术,患者不仅经历着创伤带来的痛苦,更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 为了说服患者配合医生积极治疗,付有伟和患者及家属耐心沟通后,小周的情绪逐渐平静下来。之后经过多次手术,小周的腿保住了,并恢复了部分功能。“那时候我意识到,医生的一句话不仅可以改变患者的一生,甚至可以影响一个家庭的未来。” 记者 孙美星 王颖 通讯员 郑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