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9版:都市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1年08月25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记录着生活中的烟火气和人情味

开了38年的钟表店 他难以舍弃

於嘉和的钟表维修店。 记者 陈烨 摄

    没有一个地方会比街巷更容易抚触到生活的本色。在北仑柴桥老街,两排店面房古朴陈旧,泛着厚重的年代感,它们既是这里的守望者,也是这里的记录者。

    於嘉和开了一家钟表维修店。从39岁到77岁,最好的时光都在这里。“我儿子经常让我把店面关了。喏,今天早上又跟我讲,反正我是不肯的!”因为回望大半生,最值得回味和让他无法舍弃的是发生在这家8平方米小店里的人情故事。

    技艺精湛、待客真诚,慕名而来的顾客不少

    在柴桥老街,这家店并不起眼,没有正儿八经的名字。

    店里的陈设像老街一样沧桑。破损的墙体斑斑驳驳,3个玻璃展柜摆成“U”型,将一张简易的工作台围在其中,於嘉和靠墙倚着。台面上放满了镊子、钳子、螺丝刀等工具,一盏台灯始终亮着。身后挂满了各式各样的挂钟,身侧一面墙钉着的置物木板上,依次架起7台老式座钟。

    於嘉和出生在上海,父亲原在南京路上开钟表店。由于诸多原因,他在很小的时候就随父母离开家乡到安徽,1964年又从安徽到了北仑柴桥。改革开放后没几年,他在老街租了一个店面房,传承父亲手艺。

    於嘉和为人和善,加上技艺精湛,收费不高,慕名前来的顾客络绎不绝。按他的话说,这些年就没碰到过生意的淡季。“生意好的时候,一天能收到三四十块手表,各种问题都有。平均下来,每天10几笔生意总是有的。”

    8月23日,记者到店的一个小时里,采访就被中断5次。手表没电了、进水了、需要缩短表带,甚至更新日历……很多顾客都是这条街上的熟面孔。

    於嘉和处理起来速度也快,戴上专用寸镜,用工具敲敲打打,小毛病一会儿就解决了。

    “这块手表的时间每个星期都会慢两三分钟,帮我看看啊,过两天来拿!”当天,一名男子骑着摩托车赶来,把一块浪琴手表递到展柜上,交代两句便离开了。

    “他是我的老顾客,在北仑城区工作,以前修表就是找我的,还介绍了不少生意过来。”

    一场生意,交个朋友。这样的老顾客太多了,於嘉和叫不上名字,但珍惜这样的缘分。朋友相处,贵在真诚。他会认真检修每一块手表,若是不能处理或处理后依然“发病”的手表,也会提醒“何必再花冤枉钱”。

    一方小天地里,记录着温暖的人情故事

    於嘉和所住的地方就在老街附近,步行不过10分钟。每天早晨7点到傍晚5点30分,他就守在这里。因常年戴着专用寸镜,处理精细活,他的两只眼睛布满了血丝。

    这些年,儿子不知劝了多少回,希望他把店面关了,安享晚年不好吗?就在采访当日,儿子又“碎碎念”了。

    “开店这么多年,顾客多,朋友也多,放不下他们的。”於嘉和说,现在回头看,发生在店里的很多故事也特别值得纪念。如果店关了,朋友不来了,那就真的只剩下回忆了。

    两年前,有一对夫妻拿着两块瑞士表找到这里,那是他们第一次来到柴桥。手表坏了几年了,一直没修,一次偶尔的机会听说於嘉和手艺好,特意从宁波城区赶来。“其中一块手表要更换零件,购买零件我花了250元,两块手表最后总共收了500元。对方一定要付1000元,我说交个朋友就好。”

    第二次,这两个朋友送来了两瓶酒。至今,彼此还保持着微信联系。

    去年,柴桥岭下村有位八旬老太带来一块手表,说是过世老伴的遗物。手表有年份了,但不值钱,老太执意要修,只想留点念想。后来,手表滴答滴答动了,她就将其搁在床头柜老伴相片的旁边。

    架在置物板上最高处的一台老式座钟是柴桥王家麓村村民前两天送来的。七八年前,座钟送来过一次,这回又坏了,90岁老母亲实在舍不得,硬是让儿子又拿了过来。

    岁月更迭,手表、座钟背后的故事始终留在於嘉和的心里。于他而言,这家小小的店面,联系着因缘分相识的朋友,也记录着发生在这里的烟火气和人情味。

    记者 陈烨

    通讯员 叶晶晶 郑巧巧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