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太生 明代高濂《四季幽赏录》中有“夏时幽赏十二则”:三生石谈月、飞来洞避暑、压堤桥夜宿、湖心亭采莼、乘露剖莲雪藕、空亭坐月鸣琴、步山径野花幽鸟等12件。这些雅事,清趣生凉,让古人快乐一夏天。 遥想数百年前,一弯淡月如钩倒挂天庭,高濂在山中,与几个禅僧诗友席地而坐,相谈甚欢,煮茗烹泉。这在当下,就是几个布衣好友,相聚在农家乐的小酒馆里,一边喝茶,一边赏月。 饮料纷呈的年代,偶得一包好茶,总是期待有好水一试。对于水的选择,《茶经》上说,“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我所住之地没有山,想得好水,无非是雨水。古人认为此水从天而来,其性质与季候有关,秋天的雨水烹茶最好,其次是梅雨季节,再次是春雨。我曾尝试在雨天用一小缸或瓶,置于露天雨中,任由风雨注满一壶,水置炉上,煮沸泡茶,人如茶一样清新。 古代消暑,都是物理降温。三伏天,热气熏人,高温侵肌蚀骨,高濂来到杭州灵鹫山下的飞来洞避暑。坐在洞中,他身披一件布襟,并让头发松散下来,边饮酒边唱歌,使得山鸣谷应,清凉洒脱,不知今夕是何年。 我曾在南方的山中,走入一石洞,正是伏天暑气蒸人,而石洞凉气森森。亲历过,才知道,山洞实在是消夏的人间仙境。 杭州是个风雅之地,压堤桥是一座半圆石拱桥,在西湖苏堤是眺望湖景的最佳处之一。桥在湖中,水面种植红白荷花,夏日清芬,暗香浮动,老高就约了朋友,乘一叶木舟划到桥下,与人小饮,并宿于船上。 西湖有莼菜。初夏思莼,常常采摘回来烹食。西湖三塔旁边,莼菜长得多且喜人。身形较小的野菱,也生长于此,夏日剥食,鲜美甘甜。老高说,他每每采莼剥菱,像一个见识不广的农夫,把此味推荐给大家,这实在是甘美的浆汁,清津碧荻之味。说是西湖三塔旁边有野生的菱角,我到西湖时却没曾看见,大概是现在的西湖里野菱少了。 莼菜为杭州所独有,而菱角不独有。青菱角与红菱角生于清水,多了灵气与秀美。剥开皮壳,里面是珠玉光洁的菱米,清香、软糯。偶尔去乡下走走,路过一金色池塘,拨开一簇簇葱郁的菱角叶,嫩菱角浮了出来,菱角很尖,壳也硬,当时现吃,菱肉雪白而细嫩,口中大嚼,有薄荷清凉。 其实,风情西湖岂止莼菜和野菱,还有莲和藕。高濂觉得,品尝莲子之味,在清晨时吃最妙,因为夜里的水汽正在翻涌飘浮,此时力道充分。如果等到太阳出来露水蒸发,鲜美的味道已失去一半。所以,在夏日,去荷塘边采莲要趁早。 夏日雅事,对高濂来说,或在初夏,或在仲夏,或在盛夏,这样就串联起一串快乐,更能透显悠闲与雅致的本意。 夏日纳凉,吹吹风,为天地第一等美事。傍晚,户外散步,人站桥上,看漠漠远天,落霞孤鹜,忽然一阵风吹来,浑身上下神清气爽。或者,晚浴之后,躺竹榻椅上,看天空一弯新月如钩,清风吹拂,白天的烦事、琐事,什么都不想。 乘凉不如找凉。我的住所在城之郊,有天发现,从闹市往回走,原先靠近河边的田地新开一条大路,路的一侧是一条大河,绿带遍植杂树,每走此时,都觉得侧吹一阵清凉,这里的温度,比刚才走过的至少清凉三四度,于是,常在傍晚散步时,走过去借一借凉。 古人消夏,热中找雅,雅中寻乐,一个夏天,过得风生水起。 坐在一翼山亭,面对一弯新月,暑气渐渐西沉,南风习习生凉,极目远处眺群山,曲折幽深,光亮如镜。湖面隐隐约约,这时候,不知从哪儿传来一阵悠扬的钟声。 闲饮茶、吹吹风、午觉醒来吃西瓜……这些散淡的快乐,一个人全身心沉浸其中时,便是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