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三江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1年08月29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涅槃重生的千年学府

如今桃源书院的四方院落。

镌刻有全祖望所撰宋神宗御笔记的石碑。

余秋雨先生题写“酌古堂”。

    八月,三伏天,暑气熏蒸。由宁波市区往西沿四明山脉而行,车行山间,林深叶茂,蝉鸣阵阵。有风抚动山叶,满目碧翠,醒神而愉悦。

    脚下这片土地,从隋末唐初开始,就被称为桃源乡,至今已有1400余年。它位于古鄞之西,四明山东麓和平原的交界处,紧邻着当时广阔的广德湖,一条溪水名叫桃园溪,从武陵山上蜿蜒而出,穿过当时的十里桃林,注入广德湖。它不仅世代滋养着沿岸乡民,也润养着桃源文脉——这里曾拥有比天一阁早五百年建成的桃源书院,与湖南的岳麓书院身处同一时代,声名显赫。后因明嘉靖年间被火烧毁,湮没在世人眼中。

    如今,这座桃源书院在原址上重建。沿着依旧狭窄陡峭的山路前行,想象着古时学子踩着同一片土地,跋山涉水,四处访师求学,终见掩于山野中露出的那角青砖黛瓦后的如释重负。虽脚下步履沉重,脑中显现的一句却是:“求知无坦途,学问无捷径。”

    “鄞江先生”和“桃源先生”

    宁波自古人文积淀丰厚。桃源乡的读书之风,早在《桃源乡志·古迹志》一篇中就有描述:桃源旧家巨族地,门第院楚楚可观。言书香,则琴书之音不绝于耳;言官阀,则唐宋以后代有其人……如果说范钦的天一阁,给社会留下的是大量的珍贵古籍,那么在古代更富盛名,比天一阁更早五百年建成的桃源书院,带给宁波的则是一大批栋梁之才和由他们传承的千年文脉。

    据清康熙年间编纂的《桃源乡志》及全祖望撰的《宋神宗桃源书院御笔记》所载,桃源书院初建于北宋大中祥符(1008年-1016年)年间,其前身为王致的旧宅“酌古堂”,与著名的岳麓书院几乎处于同一时代。

    王致,作为桃源书院最早创始者,是“庆历五先生”之一。王致家境并不富裕,举家隐居在鄞西桃源溪深处的庄家溪附近,在山岙中安贫乐道,矢志教育。他将自己的旧宅“酌古堂”改建为当时的书院,用于教授学子。他教授乡里45年,后人称为“鄞江先生”。

    王致办学的时间,早于王安石任鄞县县令数十年,这里堪称宁波教育史上有记载的最早一所书院,王安石为其写墓志言,“四明士大夫立言以垂后世者,自先生始”。

    王致的继任者是他的侄子王说(1010年-1085年),字应求,他将“酌古堂”改建为“桃源书院”。他与其叔父一样,虽然清贫,但仍旧痴心于教育,将书院发扬光大。继王致之后,王说继续在桃源书院讲学30多年,将书院发展成为浙东地区的“高等学府”,众多氏族弟子受惠不浅。王说卒后葬于鄞西青龙山,后人称为“桃源先生”。

    源远流长的书院文化

    在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中,桃源书院是极其醒目的地标。在千百年来的历史进程中,众多儒家士人以书院为基地,传承道统、作育人才、创新学术、积累文化、传播儒学,形成了内涵丰富而源远流长的书院文化。

    北宋时期,桃源书院是明州唯一一所有“书院”之名的教育场所,自北宋中期到南宋中期,桃源书院成了四明及浙东一带最著名的修学圣地,也成为浙东办学最久、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书院。宋神宗皇帝御书“桃源书院”四个大字以示褒奖,这不仅是浙东首家,在当时的全国也是极为罕见的,桃源书院也因此名声大振。

    桃源书院培养的人才群星璀璨,据《鄞县进士录》等典籍记载,自宋以后,鄞县历代进士达1205人,其中宋代730人,尤以南宋时最为突出,有601名,使鄞县成为名副其实的科举大县,全国罕见。桃源书院播下的文化种子,在此后的数百年里大放异彩。北宋之前,鄞县的文化教育发展迟缓,经过“庆历五先生”的努力,全祖望赞此“数十年后,吾乡遂称邹鲁”。

    出自桃源书院的名士众多,周师厚、汪洙、袁毂、张邵、史简等这些在青史中留名的名士皆师从桃源书院,一句传承百年的“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便是北宋时期学生汪洙所留。千年文化传承,使宁波文化兴盛,人才辈出,涌现了王阳明、黄宗羲、范钦、全祖望等文化大儒。可以说,桃源书院就是宁波的文化之源。

    400年后涅槃重生

    桃源书院给浙东文化带来了辉煌,然而可惜的是,桃源书院的旧址在明嘉靖年间被火烧毁。据《桃源乡志》载:乡儒张文海在元至正年间见桃源书院倒塌,报请官府重建,不久毁,后资福寺僧人在林村将向阳街福应经堂改作书院,明代天顺年间在林村再建,至明嘉靖初年(1522年)因邻宅失火,“邻火延燎,遗址遂泯”。至此,桃源书院“消失”长达四百余年。

    近年来,随着民间国学热的兴起,以及国家对传统文化的日益重视,沉寂多年的桃源书院引起了文化史学界的重视和关注。

    原中华书局总编、宁波乡贤傅璇琮(1933年—2016年)在浩瀚无边的书海中找到了“桃源书院”的相关线索。2009年,傅璇琮陪同原文化部长王蒙及当时的清华大学副校长谢维和一行亲临宁波,寻找并考证确认“桃源书院”的遗址所在地,即如今的海曙区横街镇四明山麓武陵溪边的山坡上。

    2012年,在桃源书院原址上重建的桃源书院一期工程落成。重建后的桃源书院由傅璇琮担任书院院长,王蒙担任名誉院长。如今的桃源书院,只见青砖黛瓦,古色古香的书院与四明山岭满眼青翠遥相呼应,在阳光映照下,构成了一道动人风景。

    走近书院,首先看见的是还原的宋神宗皇帝御书“桃源书院”四个金色大字,镌刻在书院大门外的石碑上,碑阴是著名学者全祖望所撰的《宋神宗桃源书院御笔记》全文。于右任弟子、百岁书法家蒋思豫(已故)题写的“千年学府”匾额,悬挂在书院大门正中。大门两旁的对联“书香四明,文泽三江”,则由当时已92岁高龄的著名学者冯其庸(已故)先生所书。书院的中堂内供奉孔夫子画像,著名学者余秋雨题写的“酌古堂”三字悬挂于中堂大门正上方。驻足流连,依旧能感受到静谧、古朴、典雅之美,仿佛还能听到千余年前,先生们的谆谆教诲声和学子们的朗朗读书声。

    如今,宁波市海曙区正在打造浙东文化思路精品线路,桃源书院作为宁波千年文脉的代表性符号和标志性象征,正是这条路线的起点。一座蒙尘400余年的千年学府正在各方的努力下,重现它的光辉。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