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s/2021-08/30/A7/7907137_ds-zhuay_1630243024479_b.jpg) |
老两口开饺子店已有27年。 |
![](../../../images/2021-08/30/A7/7907135_ds-zhuay_1630243036646_b.jpg) |
店里只有一种韭菜馅饺子。 |
鄞州区东柳街道东柳坊是一个建成30年的老小区,老楼林立,市井味很足。小区的中央,有一条贯穿东门到西门的主路,在路的最西边,有一家东柳饺子店,开了27年,也火了27年。它吸引的不仅是东柳坊的居民,还有很多从宁波四面八方慕名而来的食客。一份热气腾腾的饺子,不仅填饱了胃,更为繁忙的生活增添了一份人间烟火。 A 1994年开门营业至今 只做韭菜馅饺子 这家饺子店算是名副其实的苍蝇馆子,1994年开门营业至今,几乎没有装修,连招牌都已经模糊不清。店内只有五六张桌子,墙壁上的挂历、钟,天花板上的吊扇,以及煮饺子用的煤炉和锅,简简单单,烟火气十足。 做饺子的是一对老夫妻,老爷子叫王志祥,今年69岁,是地地道道的宁波人,有点腼腆;老奶奶叫肖凤云,68岁,东北人,很健谈。老爷子负责揉面、擀皮子、煮饺子,老奶奶负责包饺子。店里没有菜单,客人进门只要说一声饺子数量,夫妻俩就开始张罗。 饺子的个头很大,而且形状很特别,有点像福袋,胖鼓鼓的。 一边的不锈钢碗里放的是韭菜猪肉馅,27年来,夫妻俩只做这个味道。“刚开店的时候,其他馅的也做,但是韭菜味的最受欢迎,干脆就做这个,之后也一直没变过。” 一个味道撑起一家店27年,自然有它的独特之处。夫妻俩的饺子15元10只,分量很足,汁水很多,肉是松散的。比较绝的是,饺子入口竟然没有韭菜的冲鼻味。酱料是自制的蒜蓉酱,加上醋和辣椒油,香气浓郁。 B 从东北到宁波,这还是一只有爱的饺子 虽然年近古稀,但老两口配合默契,一天可以包1000多只饺子。记者忍不住好奇问老爷子:“这包饺子的技术是从哪学的?”老爷子腼腆地笑笑,老奶奶在一旁说:“都是我教的,逼着他学。” 原来,1970年老爷子下乡到黑龙江佳木斯,两人在那里一见钟情,便在佳木斯组建了自己的小家庭。1984年,为了两个儿女的读书,夫妻决定来宁波。“那时说要来宁波,我哭了好几天,但夫唱妇随,咬咬牙就来了。”老奶奶说。 刚来宁波的几年,夫妻俩四处打工,但随着儿女越来越大,生活压力也慢慢增加。“那时宁波饺子店还不多,我有这门做饺子的手艺,就想着要不开家店。”1994年,夫妻俩就在东柳坊找了个店面。 这饺子店一开,没想到成为了东柳坊居民以及附近上班族的“食堂”。头几年,夫妻俩早中晚三餐都做,有时还做夜宵。最忙的时候,凌晨2点就开始拌馅、包饺子。 因为顾客太多,早些年夫妻俩几乎没休息过,最多过年时关店两天。如今因为年纪大了,身体也不如以前,开门时间便集中在中饭和晚饭两个时间段。因为不会用手机的关系,两位老人至今还只收现金,没带现金的只能去隔壁店兑换。 C 每个顾客都像是亲人,太有感情了 “前几天你说的生意怎么样了?”“二胎可以赶紧生了。”…… 在这里,除了饺子的美味,还有不少家长里短。“开店这么多年,很多顾客都变成朋友了,他们来吃饺子,还会给我带礼物。”肖奶奶笑言。 有人从小吃到大。“我就知道大家都叫他‘钟钟’,第一次来爸妈抱着,路都走不稳,现在自己都有小孩了。每周会来吃两三次,每次来阿姨阿姨地叫,就跟看着自己孩子似的。” 有人为了这一口,再远也要来。东柳坊社区旁边有好几所学校,以前中午学生们一放学,饺子店就是他们的食堂。如今,这些孩子已经长大工作,分散在慈溪、宁海等地。可能是因为青春里的记忆,现在他们会相约来吃,然后一起聊聊读书那会儿的事。 在采访中,店里还来了一位吃了7年的老顾客,北京人,在宁波做生意,经常两地跑。来了宁波,就会来老两口这里吃顿饺子。“馅好,酱汁好,主要还是接地气,有家的味道。” 27年来,夫妻俩的顾客,从小孩到老人,普通上班族到生意人,各种类型都有。从小孩读书到买房落户,健谈的东北肖奶奶,不管什么话题都可以聊上几句。“聊着开心呐,就跟亲人一样。” 一家饺子店,夫妻俩把日子过得有声有色,一对儿女也有着不错的工作,偶尔会来店里帮忙。 近两年,两位老人又有了一个幸福的烦恼,因为店太火,隔段时间,就会有人来探店,现在除了做饺子,还要接待采访。虽然依旧忙忙碌碌,不过老两口感觉,这日子越来越有意思了。记者 王悦宁 通讯员 刘潇 赖敏峰 文/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