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熊飞 30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了秋季学期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情况,重点包括教师“弹性上下班”、减轻学生作业负担、降低学生考试压力、“双减”任务等一系列问题。发布会提出,不得违规组织考试,考试结果不排名、不公布,并以适当方式告知家长和学生,不得按考试结果给学生调整分班、排座位、“贴标签”。 本报今日A02版 如果说一个月前,“双减”在民众眼中还只是个抽象概念的话,如今可以说越来越具象与细致了,一条条政策与细则的出台,让大家感受到了“双减”的决心,也让“双减”越发具备可操作性。 此次“双减”可谓“粗中有细”,既有宏观层面的政策方针指向,也有微观层面细致的具体举措。就连按成绩分班、排座如此细小的问题,教育部门也早已纳入考量范畴,可谓未雨绸缪。 之前按成绩调整分班可以说是大部分学校通行的做法,各类重点班、实验班按照成绩高低进行了泾渭分明的区别,按成绩排座位虽不是普遍做法,但也是不少老师开展教学工作的法宝。 教书育人本应有教无类,成绩相对落后的学生群体理应得到更多来自学校和老师的帮助,可按成绩分班、排座位显然不是为了让后进生奋力追赶,而是把优质教育资源向优等生重点倾斜,如此岂非好的越来越好、差的越来越差?教育本就是助学生全面成长,如此丛林法则与马太效应,明显与教书育人理念相违背。 之所以把成绩当作分班、排座位的依据,归根究底还是学校想“出成绩”,所以不惜把有限的优质教育资源往优等生身上堆积,靠着他们在各类竞赛、考试中拿名次、拼名校升学率。如此学校及领导是赢得了政绩,那些“差生”却沦为了炮灰,而优等生被裹挟于军备竞赛中同样不堪重负,教育焦虑也在这样的消耗中不断加剧。 分班与排座,就应彻底将“成绩”因素剔除,前者只需考虑是否达到了均衡编制,如各班级人数相当、男女比例适宜等客观因素,后者则主要考虑学生的身高、视力等,这些都是与成绩无关的客观事实。而成绩只需成为老师有针对性开展教学工作的依据,如某个班总体成绩落后,则要重点加强师资配备,某些同学成绩不理想,则考虑是否有必要调整座位为他们搭配更合适的同桌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