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谢汉明医生 记者 徐露清 摄 |
谢汉明是鄞州人民医院医共体瞻岐分院下属西城社区卫生服务站的一名社区医生。除了来站里看病的病人,采访还好几次被热情敲窗的村民打断。 “谢医生,你在啊!” “没事没事,不配药不配药,我就是跟你打个招呼!” “明天我来找你帮个忙哦!” 谢汉明总是笑嘻嘻地答应“对,对,对”“好的,好的,好的”。 头晕不去神经科去五官科?服了! 今年86岁的张阿姨患高血压多年,是谢汉明的老熟人了。 原先,“一条龙唠叨”是张阿姨对谢汉明最深的印象。比如张阿姨降压药吃得不对,谢汉明不仅告诉她要换什么药,还给她解释两种药物的机理分别是什么?然后药怎么吃?血压怎么测?什么时间测?都交代得明明白白。直到有一回,张阿姨对谢医生从“爱了”彻底变成“服了”。 大约三四年前的一天,张阿姨突然感到天旋地转,晕得难以独立行走,之后几天都不见好转。于是身边有人建议她去“喊魂”。多年高血压的经验告诉她,这不是血压捣的鬼,当然更不是“鬼”捣的鬼。 实在扛不过去,张阿姨觉得还是找谢医生试试吧,于是硬着头皮让别人搀着来到了卫生服务站。结果,谢医生一通检查后,说了一句话,就让张阿姨懵了。 谢汉明说:“你这得去五官科。” 张阿姨告诉记者,谢医生说的毛病,自己听都没听过,但凭着自己的“常识”,当时就在心里嘀咕:“头晕怎么会去五官科呢,要去也是去神经科啊!村里医生不懂!”但由于当时别无选择,张阿姨还是将信将疑地照做了。 “后来大概就20分钟,五官科医生让我转转眼睛、转转头,就突然不晕了!我当时就说,我们这个谢医生真是太厉害了!” 原来,经谢医生诊断,张阿姨没听过的毛病是“耳石症”,经五官科医生一顿操作,掉落的耳石复位,就好了。张阿姨说,从那以后,自己总是跟人说:“我们农村药是不全,但医生是真好!” “谢医生这人实惠” 从乡村医生到社区医生,谢汉明已经在基层走了34年,病人多,“老熟人”更多,“相爱相杀”是常态。 20多年前,谢汉明还在当时的大嵩卫生院工作时,就认识了卫生院对门理发店的剃头匠阿国(化名)。那会儿,阿国才50岁出头。谢汉明有时去对门剃个头,阿国有时来卫生院里聊个天、量个血压,一来二去就熟了。 可几年前,阿国突发脑梗,虽然命保住了,却落下了腿脚不便的后遗症。但他嗜酒如命的毛病,丝毫没变。 “他现在胃也不好,但还是一天两顿酒,一杯酒一把胃药。”谢汉明说:“他每来配一次药,我就劝一次,但老头特别拧!”虽然对阿国的“不争气”“恨得牙痒痒”,谢汉明对“老熟人”们的照顾还是藏不住。 火炉一样的天气,阿国跛着脚走来配药,拿好药到付钱时,一掏口袋还差20元。阿国正烦躁地准备回去拿钱,谢汉明摸出一张纸币放到桌上:“别去了别去了,我给你垫上。” “都是小钱,也不是天天有的事,这种忙能帮就帮一下,不要让他大热天来回跑了。况且他肯定会来还的。但该劝的,我也还得继续劝。”谢汉明说。 “谢医生这人实惠”——这是谢汉明常听到的村民对自己的评价。 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贴到三伏贴 中医,是谢汉明已经痴迷多年的一个爱好,虽然不是科班生,但常年处于自行“充电”模式。 2017年开始,西城社区卫生服务站有了三伏贴的服务,但那一年只贴了7个人,而今年则贴了约100人。村里知道三伏贴、喜欢三伏贴、念叨三伏贴效果好的人越来越多,这和谢汉明几年来的积极推荐和做出来的“招牌”分不开。 章大爷今年69岁了,患有慢性支气管炎多年,还有皮肤瘙痒症,痒起来东一下西一下,甚是磨人。服务站开始有三伏贴的第一年,章大爷就抱着试一试的态度预约了,最初只想提高一下免疫力,改善一下常常感冒的状况。结果贴了两回以后,谢汉明回访时,章大爷欣喜不已地告诉他,自己的皮肤瘙痒再没发作过!这也给了谢汉明莫大的鼓舞。 就在一周多前,还有一位72岁的张大爷跑到站里。“哎呀谢医生,去年我在你这里贴了三伏贴,效果特别好,感冒少多了!但今年我家里太忙,把时间给忘了,现在还能贴吗?” 当时已接近末伏尾声,已经过了贴三伏贴的最佳时机,但看着大爷懊恼的样子,谢汉明就建议,今年先贴两回,明年一定记得按时来。“也要让病人有个心理安慰。” 谢汉明说,在近年的回访中,病人普遍表示三伏贴效果明显,所以平时门诊中如果碰到一些适合三伏贴的病人,虽然他们原本是来看西医的,自己也会积极推荐一下三伏贴。 “只要老百姓喜欢,我就会一直做下去,让大家在家门口的社区里就能贴到三伏贴。” 记者 徐露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