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5版:三江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1年09月17日 星期五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知识分子的社会群像

——浅评李洱小说《应物兄》

    吴柯锋

    作为一部历经13年耕耘终于问世的作品,《应物兄》沿袭了李洱对以知识分子群体为写作对象的一贯坚持;或者更进一步地说,是他对于知识分子群体的探讨的进一步深入。《应物兄》充满了对知识分子今日责任与命运的思考和忧惧,虽然它并没有给出答案,留下的只是一群进退两难的人,以及他们追问信义、价值和生命意义的动人姿态。

    在妙思纷集、知识密度很高的对白中,作者严肃地思考了早已化入伦常日用的儒学之命运,思考所谓知识分子在信息爆炸与消费主义至上的现代社会中所拥有的自由的真正含义,以及他们需要解答的问题。小说中描写的三代知识分子在思想结构上大致有一个从价值理性到工具理性的变迁:硕儒程先生,一生致力于寻找儒学和现代性之间的内在联系,然而一次返乡却带来了一番难以预料的变化,他自己也始终被生活中的各种琐事所困。乔木、费鸣等高校人文学科教师一面传道授业解惑,一面又为俗物所累,不得不随世俯仰,最终在权变后留下应物兄所谓那如丧家犬般“无家可归”之叹。而将儒学作为政治手段和经济资本的栾庭玉、葛道宏、季宗慈、铁梳子等人,他们的梦想也都汇聚在日常生活中。所以,无论是真正醉心于儒学的,还是借儒学舞台大唱其他戏剧的,他们对意义的寻求最终要折返到日常生活中。作者之所以选择儒学作为全书的知识依托,我想是因为在各种各样的学术当中,儒学和现实的关系最为密切,儒学是积极入世的,儒学处理的问题就是现实的问题,这些问题在知识分子身上,各种戏剧化的情景便可顺利展开。

    在写作技巧上,《应物兄》也有其值得称道之处。小说写了近百个人物,但李洱在第一节就甩出了所有关键人物。应物兄、葛道宏、 费鸣、乔木,以及传奇人物程济世几乎在第一时间同时登场。也就是说,在近百万字篇幅的漫长叙述中,作者在一开始便翻开了几乎所有底牌,完全不考虑之后长篇画卷所应具有的循序渐进,颠覆了往常小说“缓慢铺开”式的写法。但从另一种角度而言,这也是一种十分自信的写法,是对所有后面的支撑情节充满自信的表达。也正是由于重要人物的率先出场,后续的众多人物的主次之分便不再重要,在济州大学里,所有人也都可以尽情表演,这正突出了小说结局所谓的虚无感。

    其次,小说将时间化为空间的概念,在时间主轴之外演绎了一个个精彩重叠的平行空间。小说在第一节便交代了主线故事:校长葛道宏让应物兄筹建儒学研究室,并把办公室主任费鸣硬塞进来。然而,从应物兄约费鸣谈这件事到两人见面正式开始谈,小说已进行到第14节。在这中间,有27个人物出场,从二里头姚鼐先生的夏代生活到姚鼐、倪德卫和程济世的学术争论,古今中西历史、讲词曲赋学术论文、政商学研、江湖市井,透过短短的时间缝隙,这些人物、事件在并行的空间里枝蔓横生。

    最后,知识,作为《应物兄》中必不可少的叙事要素和支撑,遍布了整个文本。小说用了一种所谓让知识作为血肉来填充叙事的写法。然而这种叙事却并不啰嗦,而涉及的知识也并不多余繁杂,都是“应物”所需,满足了塑造人物、叙事走向、审美价值实现等的需要,而小说正是通过这种“应物”的叙事建立起和世界的有效对话。比如费鸣装作听众问应物兄“为什么书名是《孔子是条‘丧家狗’》”从而引发了和季宗慈关于“狗与犬”的区别的一系列对话。这种叙事的方式,既让读者长了知识,增加了阅读趣味,同时也勾摹出了应物兄的“无常以应物为功,有常以执道为本”,应物而不得不累于物,令读者对他的同情油然而生。

    知识分子题材的小说古已有之,但在现当代却迸发出了不一样的生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对知识分子的人格要求与世俗压力(诱惑)的矛盾让知识分子的人格色彩变得复杂起来。一方面,知识分子原本引以为傲的人格、学问追求不再被世俗社会认可,从而导致了知识分子的价值失落,在公共领域寻找不到个人位置和价值的知识分子只能“退隐”专业领域,逐渐从具有公共性的知识分子转向为边缘化的专业学者。应物兄便是这批人的代表。而另一方面,还有一部分知识分子转向政界或商界,几乎丧失了知识分子的特征。在他们身上,知识分子外在的传统特性逐渐消亡,内在精神也迷失、堕落于官商资本之中,留下的唯一可以显示他们知识分子身份的,只有高学历的教育背景。在书中,季宗慈和栾庭玉便是这类人物的杰出代表。

    在这部书里,知识分子形成了不同于历史的独特生存模式和精神轨迹,知识分子的社会群像也在这种矛盾与冲突中得到一种淋漓尽致的展现。一言以蔽之,李洱在这部作品里,做到了一些他以前想做却没有做到的事,不论是主题还是写作技巧,都可以说是一次对其以往写作的绝佳的总结。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