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5版:教育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1年09月23日 星期四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杭州G20、厦门金砖会晤、青岛上合峰会……

在外交部工作十多年 他说:根在母校

人物介绍

俞希舟,1999-2002年求学于宁外(0203班),2002-2005年求学于效实,之后考入中国传媒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毕业时以优异的成绩通过国家公务员考试进入外交部工作。先后在外交部新闻司、中国驻纽约总领馆、中国驻埃及使馆工作。2016年回国,现为外交部新闻司二等秘书。

2021年,北京,领导人气候峰会,俞希舟(右一)。

    今年上半年,因为在中美高层战略对话会上完整准确的临场翻译,杭外毕业的外交部高级翻译张京火出了圈。事实上,在中国“外交天团”身影背后,也不乏宁波学子。杭州G20、厦门金砖会晤、青岛上合峰会……这些大型外交活动中,宁外2002届校友、外交部新闻司二等秘书俞希舟的身影就在其中。

    从宁外的青葱少年,到外交部十多年工作经历,今天,我们来听听他的故事。

    足迹踏遍各个大洲

    短短几行字的简历,背后浓缩了俞希舟的奋斗青春。

    说起外交部新闻司,一般人并不了解其工作内容。事实上,网上炒的“外交天团”:陆慷、华春莹、洪磊、耿爽、汪文斌、赵立坚等历任发言人都是外交部新闻司的司长或副司长。

    因为表现出色,工作3年后,俞希舟被派到了中国驻纽约总领馆工作。2年后,他又被派到中国驻埃及使馆工作。2016年任满回国。

    回到新闻司至今的5年时间里,由于业务分工,俞希舟有幸参加了多次国家领导人出访或国内举行的大型主场外交活动。

    “因为工作原因,我很幸运地去了许多从没想过会去的地方,亲身参与了许多我们主办的重大主场外交行动,比如杭州G20峰会、厦门金砖会晤、青岛上合峰会,以及北京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非合作论坛峰会等等。现在说起来,只是一个又一个顿号,仔细回想起来,那都是无数个不眠夜,以及无数根宝贵的头发。”俞希舟边说边摸着自己的发际线。

    说起外交部工作上的一些特性,及其相对应的对人品质的要求。俞希舟思考后总结了这样几点:

    “我们的工作对知识宽度有很高要求,幸亏这么多年来在忙碌的工作之余始终坚持自主学习、每天都读一点书,想一想,这其实根植于当年学校一贯对自主学习的重视;在纷繁复杂的日常工作中能坚持独立思考,遇到事情敢于、善于想办法去解决,这一点也很重要,我想这得益于宁外对独立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强调;还有就是,能迅速与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不同阶层的人打成一片,也要感谢母校对学生沟通协调能力的培养。”

    再次回望的“顿悟”

    “10多年里,工作繁忙、生活上又往往两年就打一枪换个地方,同学们都断了联系,家乡成了很少回去的地方……”回忆往事,俞希舟不由感慨。

    但世事也总就是那么奇妙。去年夏天,他回甬休假,心血来潮,从家里跑步去宁外,重温上学的路线。

    路过一个又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地点:曙光电影院、新江厦、天一广场、鼓楼、天一阁……一路上,学校越来越近,往事一一浮现。直到跑到校门口,却因为学校在装修,不让外人进去。只得绕着学校走了一圈,却突然之间,仿佛“顿悟”:

    离校快20年了,学校没什么变化,仿佛时间从未流逝。我突然觉得,我离开了宁外,但宁外从没有离开过我。初中这3年,远远不是什么都没有发生,而是有机融入了我的为人处事之中。学校那独一无二的对自由、独立和自信的信仰,默默成为了我人生观价值观的一部分;这里的英语教学特色特长,更是成为了我作为一名外交人员的吃饭家伙。

    在学校时,总是对这一切习以为常,认为所谓自由、独立和自信,理所应当。步入社会以后,才知道独立要付出多大代价、自由有多么可贵、自信又是多么艰难;经历了社会的“毒打”,才能真正领会,中学作为人生观世界观形成期间最重要的几年,学校能够始终坚持向每一名学子灌输这种真、善和美,有多么可贵;身为父母以后,才会真正感慨,一所能顶着升学压力、成绩压力的学校,始终坚持讲长期效用而不重短期成果、给学生以自由的教育方式,有多么难能可贵。记者 王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