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版:大健康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1年09月28日 星期二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五旬汉子肚子破开篮球大的洞,命悬一线!

生死营救!7个科室10多名专家3个月内为他做了12次手术

    54岁的刘师傅是一名车间普通工人。今年初夏,他遭受了人生中最大的一次劫难——身体严重受损,右腹部的缺损有一个篮球那么大,命悬一线。幸运的是,中国科学院大学宁波华美医院(宁波市第二医院)创伤中心的医生们火速集结,展开一场生死营救,7个科室的10多名专家在3个月里为刘师傅做了12次手术。

    近日,刘师傅带着医生为他特制的礼物平安出院。医生们欣慰地说:“救回刘师傅,这几个月的努力值了!”

    整个右腹没了,伤口有篮球那么大

    当初刘师傅送进医院时,一脚已经踏进了鬼门关。即使见惯重伤患者的急诊科医生也吓了一跳——刘师傅右腹部位置血污狼藉,创伤导致了一个篮球大小的空洞,右骨盆缺失,右侧腹壁缺失,肠子掉落在外,右腿几乎离断……用创伤严重指数评分(ISS)衡量的话,9分即重伤,而保守判断,刘师傅的伤情早已超过50分。

    医院立刻启动了创伤急救流程。创伤骨科、手外科、血管外科、普外科、泌尿外科、EICU(急诊重症监护室)……各个科室的专家在一个小时内集结在手术室。他们有的本来在杭州湾院区值班,有的本来休息在家,有的在门诊。

    “第一任务是保命。”急诊科陆骁臻副主任医师说,各科医生达成共识,第一次手术的目的是控制损伤,抢救复苏。为了争取时间,几个科室的专家一起站到了手术台前,开展多学科联合手术:修补肠子上的漏洞,清理创口尤其是骨盆碎片,扎住大腿动静脉,造一个临时腹壁……

    “当时,我们心里也很清楚,伤得这么重,病人能抢救过来的希望非常渺茫。可是,做医生的,只要病人还有一线生机,总要为他拼尽全力。”陆骁臻回忆。

    输液袋包肠子,大腿废肉当肚子

    3个小时的手术,做得惊心动魄。腹壁破损,刘师傅的肠子都流到了体外,怎么办?手术记录上写着:“自制三升袋兜住腹腔内组织。”

    “三升袋”是什么专业医疗器械或辅材呢?肝胆胰外科三病区主任郑祺介绍:“其实就是输营养液的袋子,最大容量是三升,我们就叫三升袋。袋子是无菌的,用来暂时兜住病人的肠子。袋子上面再扎孔,可以把脓液通过管子引流到外面。”

    病人整个右腹部都没有了,就这么暴露着吗?“肯定不可以!”手外科副主任郭宗慧当机立断——给刘师傅先造个临时腹部。当时刘师傅的右腿几乎离断,盆骨和大腿的骨头都没了,而且经诊断没有任何希望保肢。郭宗慧做了个决定——将刘师傅右大腿残留皮肉中间的骨头先剥离,将剩下的没有明确坏死的皮瓣翻转过来,缝合在缺损位置上,作为临时的“肚子”。

    出手术室后,为方便第一时间了解刘师傅的病情进展,参与手术的十多个医生以及麻醉师、手术室工作人员专门组了个微信群,共同商讨后续治疗方案。大家都希望,这个新建的群能为刘师傅生命的延续保驾护航。

    一周后,第二次联合手术开始了。打开刘师傅此前关上的肚子:清创、清除坏死组织、引流脓液、取皮瓣修补坏死的部分……就这样,3个月里,7个科室的医生每次都根据刘师傅的病情进展在微信群里确定手术时间,联合为刘师傅做了整整12次手术。

    拔管后说的第一句话:医生,我要吃肉

    刘师傅在一点点好起来。从第7次手术开始,医生开始根据腹壁情况,一点点把新换上的三升袋剪小,让部分肠道可以回到正常位置上。第9次手术时,整个三升袋都被撤掉了。

    刘师傅的临时肚子在每次清创中,都会清除一部分坏死组织。最终感染指标正常,符合腹壁重建时机的时候原本临时的肚子有20×20厘米大小的缺损,郭宗慧以患者的左侧髂骨翼为中心取了下腹壁20×30厘米的皮瓣,给刘师傅再造了一个正式的肚子。

    8月下旬,刘师傅终于可以撤掉供应营养液的鼻饲管。“你猜拔管后,他跟我说的第一句话是什么?”陆骁臻哈哈大笑,“当时,刘师傅说得声音很轻,‘医生,我要吃肉。’我就跟他说,“可以吃肉了,以后还能吃很多肉!’”

    几个医生回忆,刘师傅是个很特殊的病人,除伤情特别严重外,治疗全程始终表现出特别强的求生欲,家属也特别信任医生。“每次术前谈话,家属都哭得不行,但是,对手术方案、治疗方案,从没有一点质疑,总是马上签字同意。3个多月的治疗过程,险象环生,家属自始至终都很相信医生,更是从没有过放弃救治的念头。”

    医生发动整个朋友圈给他送“兜底”礼物

    刘师傅快出院了。但是,他还面临着一个难题——右下整个骨盆都没有了,相当于没有“底”了。时间长了,肠子这些会往下坠。

    陆骁臻想着,要送刘师傅一份特殊的礼物,帮他“兜底”。

    他在朋友圈介绍了刘师傅的基本情况,发出了求助信息——“求助伟大的朋友圈,需缝纫技术过关朋友,定制一条类似背背佳、背带裤一样的东西,兜住截肢平面,利于患者康复治疗。”

    善意总会得到响应。一张图纸,又一张图纸,一份样品,又一份样品……最早设计的款式是“挂脖”的,考虑到颈椎不宜长期受力,又改为了背带裤式的,由两侧肩膀分担重力。改版了5次,陆骁臻觉得可以满足刘师傅的需要了。

    终于,在刘师傅出院前,陆骁臻送上了这条汇集整个朋友圈能量,为他特制的“兜底”礼物。此前的几份样品也都一并送给他,方便临时更换。后续恢复期间,如果刘师傅下面的筋膜层足够强韧到可以“托举重量”,就不需要再通过手术等方式来“人工造底”了。

    记者 王颖 通讯员 郑轲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