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初,宁波市卫生健康委发布2021年全市卫生健康工作要点,其中“全力推进医学高峰计划”引人注目;在宁波大学“双一流”建设中,学科建设与发展是重中之重。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新、改革、发展”成为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十四五”规划的高频词和关键词。2021年,这家建院70周年的三甲医院围绕“创新、改革、发展”开展了科研和学科建设管理工作的新探索。 星光不负赶路人,该院“十四五”时期的“科研元年”已经开启。大家欣喜地发现,医院的学科带头人多了,大专家多了,能做的复杂疑难手术更多了;“国”字号课题再创新高,重点课题井喷,殿堂级学术期刊上发的文章刷爆了朋友圈,专利数量翻了一倍多…… 宁波医生带着专利上央视创业栏目 以学科为核心开启“十四五”时期“科研元年” “强优势、补短板、促整合、育新兴”,该院在“十四五”规划中提出了重点学科建设的新思路。 宁大附院院长许素玲表示,学科建设是医院全面发展的核心工作。她领衔医院皮肤病学团队,并带领胃肠病学、骨外科学、医学影像学、老年医学、皮肤病学、围产医学、内分泌学、护理学等医院重点发展的学科,参加市内医学重点学科的建设申报。同时,医院临床学科走中心化发展之路,优质资源整合,形成了消化病中心、骨科中心、妇产科中心、老年病中心、皮肤整形修复中心、泌尿肾病中心、脑科中心、心血管病中心、儿科中心等一大批优势学科群,开展多学科联合诊治(MDT),大力提升疑难重症的综合救治能力,不断提升群众就医体验。 今年以来,该院围绕以学科建设为核心,以人才引育和平台创建为双轮驱动,开展科研创新,科研和学科发展工作取得了丰硕的阶段性成果。 宁大附院拆除与宁波大学医学院之间无形之墙,医院与学校临床和科研人才融合互通,课题申报和立项实现了井喷。2021年,已新获得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加上新引进人才单位变更3项,总共达到10项,立项数居市内医院第一,省内医院前列;9个项目已经通过省基础公益项目专家评审,超过了历年之最的两倍;市厅级课题申报和立项数量增幅明显,多项重大重点课题获得立项…… 论文发表实现数量和质量双提升。2021年1-8月发表SCI论文54篇,其中IF值≥5分达到了12篇,尤其是≥10分的高水平论文达到了4篇,均比2020年全年高出近2倍。 专利申报数量翻了一倍多。2020年专利申报数为16件,2021年1-8月为44件。 该院骨科医生李亚屏带着人工骨专利走上了央视《创业英雄汇》栏目。在30多年的临床工作中,李亚屏使用过很多种骨修复材料,但每种修复材料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问题,李亚屏找到了更理想的骨修复材料,他的研究成果获得了10项国内和国际发明专利。 该院护理学首席专家盛芝仁教授的“氧气瓶保护装置”实用新型专利已应用于实践,并成功以12万元的价格转让给企业进行了批量生产,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以临床问题为核心开展科研创新,科研成果又第一时间应用并反哺于临床学科,这样的良性循环让患者切切实实受益。 80后“青苗”医生在殿堂级学术期刊发文 人才集聚,引进和培养并举 人才引育是学科发展的关键。今年,该院建立了多维度的人才培养体系,外部引进和内部培养并举,制定了全周期的人才培养激励政策。 “人才引进是医院的‘一把手’工程,院党委书记刘琳拿出了‘三顾茅庐’的诚意,亲自带队赴全国各地引才。”该院科研部主任周玉平介绍,今年已有多位业界“大咖”加盟医院。 胃肠外科主任高峰博士,曾就职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胃肠外科,为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技术特色是“微创中的微创”腹腔镜技术;关节外科主任周先虎博士,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冯世庆教授大弟子,梅奥医学中心访问学者,擅长微创髋膝关节置换术、直接前方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主刀实施的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可以让患者直接走出手术室;麻醉手术中心主任徐志鹏博士,原为解放军总医院麻醉科专家,曾在哈佛大学医学院进行科研和临床的研究深造,擅长高龄、危重患者的临床麻醉,通过临床多模式优化策略改善患者手术的近、远期预后。 另外,医院还通过柔性引才,引领高端团队建设。柔性引进的黄灿华教授、于晓方教授都是973首席科学家、“长江学者”,两位领军人才携手引领消化肿瘤团队建设;柔性引进的国家“杰青”李斌教授、省骨科原主委严世贵教授,引领“骨科中心”临床与基础相结合的最强组合。 “一方面大力引进,一方面全周期培养。”周玉平介绍,目前医院已经制定了全周期的人才政策,可以覆盖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扬帆计划”专门针对新入职的硕博毕业生,为医院培养后备人才;“青苗计划”专门针对中级职称人员,为培养学科骨干做准备;而“卓越计划”则旨在培养学科带头人和后备学科带头人。 以“青苗人才培育基金”为例。医院首批20名医护人员从该基金中收益,每人资助培养经费15万元,已取得明显成效。比如,呼吸与危重病医学科的80后医生陈众博,他的一篇关于《中重度慢阻肺患者联合治疗》的文章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这是医学领域的顶级期刊,SCI影响因子高达74.7分。 干细胞研究为攻克疑难疾病提供新武器 搭建平台,科技创新上新台阶 平台建设是学科发展和科研创新的基础和支撑。该院创建了诸多平台,组建了中心实验室,该实验室为全院开放的科研共享平台,既有一流的设备仪器,更有强大的技术指导专家。同时,先后成立了消化、骨科、老年医学等多个宁波大学校级临床医学研究所。 今年还将宁波市医科所整体纳入该院统一管理,人才、平台完全打通,更是推动了医院的科研平台建设迈上了新台阶。这些平台的搭建,有利于人才高度聚集、团队深度交叉融合、前沿技术交流碰撞。 该院消化疾病研究所“粪菌移植”研究省内领先。简单地说,就是从健康志愿者“粑粑”中提取的肠道菌群,整体移植到患者的大肠内,重建肠道微生态以达到治疗目的,这项新技术引起了社会和业界的广泛关注。 另外,医院和海尔国际细胞库宁波分库签订了独家战略合作协议,可共享超过2000平米的干细胞实验室,共建高端实验平台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该合作平台将在干细胞制剂开发,干细胞临床研究与新药研发、抗肿瘤药物研发等方面开展技术攻关,有望在攻克相关疑难疾病方面贡献“宁波力量”。 国家卫健委、工信部授予5G+医疗健康应用试点单位 大力推进智慧医疗研究与应用,新趋势,新未来 宁大附院的“互联网+护理服务”在国内首屈一指,是国内首家“互联网+护理”实体医院。在该领域获得了2项省部级课题、1项宁波市“科技创新2025”重大专项,研究经费达600万元。盛芝仁教授带领的团队研发了慢病管理“线上智能随访辅助决策”系统,以及构建“线上+线下”互动的老年慢病随访智能干预系统,该成果获得了首届浙江省护理创新大赛二等奖。 许素玲教授带领的皮肤科团队在皮肤恶性肿瘤的人工智能辅助诊疗方向也取得了重大研究进展。先后获得了省部共建重大课题、宁波市公益计划重大课题资助,投入研究经费超过200万元。此外,骨科、消化内科等团队也在胃肠早癌筛查、骨质疏松等慢病管理方面,开展了智慧医疗相关的研究和探索。 正因为在智慧医疗研究领域卓有成效的探索,该院近期获得了国家卫健委、工信部联合立项的5G+医疗健康应用试点单位。 …… 山再高,往上攀,终能登顶;路再长,一直走,定能到达。宁大附院党委书记刘琳表示,医院的“十四五”发展蓝图已经绘就,将继续突破人才和平台的瓶颈,在科研创新方面再上新台阶,围绕省内一流、国内知名的研究型大学附属医院建设目标,积极打造区域医疗中心,引育结合培养更多高层次人才团队,建设“医学高峰”学科,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为宁波争当“重要窗口”模范生提供优质医疗服务,造福甬城百姓。 记者 王颖 通讯员 朱依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