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9版:三江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1年10月01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秋迁的小鸟

    张海华  文/摄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汉武帝刘彻《秋风辞》的开头两句,十分形象地描述了秋天的天气特征与物候。

    金秋十月,清凉的北风吹黄了树叶,秋的味道越来越浓了。此时,正值鸟类往南迁徙的高峰期,很多在北方繁殖的候鸟,不管是林鸟还是水鸟,借着北风,都启程飞往遥远而温暖的南方越冬。

    不过,这里不介绍像大雁这样典型的迁徙水鸟,而是选取大家在公园或郊野就可以看到(但平时未必留意)的几类小鸟,来讲述它们的旅行故事。如果你喜欢观鸟,不妨趁这个时节去寻找这些可爱的小鸟。

    “捕蝇鸟”的故事

    10月的上中旬,会有多种鹟(音同“翁”)在南迁过程中路过华东。由于它们既不是像家燕一样来繁殖的夏候鸟,也不是来越冬的冬候鸟,而是匆匆的过客,因此被称为“旅鸟”。

    鹟,英文名flycatcher,直译即捕蝇鸟。1767年8月4日,在英国汉普郡的乡村塞耳彭,教区牧师吉尔伯特·怀特在给朋友的信中说:“(捕蝇鸟)有个特点似无人留意到,那就是:它总站在一根竿子顶上,一见蚊虫,则飞身而下,将沾地与不沾地之间,蚊虫即进了嘴,然后又耸身回到竿顶上……”怀特对于鹟的捕食习性的描述,可谓传神。怀特以其《塞耳彭自然史》一书流芳后世,很多人将他称为现代观鸟第一人。

    在宁波可见的鹟类有不少,比较常见且行为也很典型的有灰纹鹟、北灰鹟、乌鹟这3种。相对于小巧的身体,它们拥有乌溜溜的大眼睛,嘴虽小但基部宽大,嘴边还有刚硬的髭须,这些都有利于捕捉小型昆虫。

    诚如怀特所描述,它们喜欢站在突出的树枝上,猛然飞出捕食路过的飞虫,然后迅速返回原枝。根据这个特点,只要留意观察,我们不难在树林边缘的开阔处发现它们的踪迹。

    不过,有点令人为难的是,这3种鹟长得颇为相似,都是灰灰的,只是斑纹、羽色深浅等有所不同,故初学观鸟者往往分辨不清。大致说来,乌鹟的羽色最深,近乎黑色;北灰鹟羽色明显较浅,为烟灰色;而灰纹鹟的腹部有明显的深色纵纹。

    除了上述3种灰不溜秋的鹟,同为旅鸟的白腹蓝鹟、白眉姬鹟、黄眉姬鹟、鸲(音同“渠”)姬鹟可就漂亮多了——尤其是它们的雄鸟。不过,通常来说,这几种鹟更难被观鸟者所发现,因为它们生性害羞,常躲在灌丛深处或幽暗的树丛中,偶尔才跳出来露一小脸。白腹蓝鹟的雄鸟,身披隐隐闪着金属光泽的暗蓝外衣,深色的喉胸部与洁白的腹部形成明显对比。白眉姬鹟与黄眉姬鹟的雄鸟,都是黑、黄、白3种色彩对比鲜明的小鸟,主要区别在“眉毛”的颜色。鸲姬鹟的美丽也不遑多让,其橙色的喉部与胸部尤其显眼。

    伯劳随着秋风来

    “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这美丽的诗句,出自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写的是一个女子在秋日里思念情郎。诗中的“伯劳”“飞鸿”都是指鸟,飞鸿大家都熟悉,就是指大雁;那么伯劳又是什么鸟?

    伯劳为雀形目伯劳科的鸟,虽说属于雀形目,却跟老鹰一样,上喙的尖端弯曲如钩,其性情凶猛,能捕食昆虫、蛙类甚至小鸟,故有“小猛禽”之称。

    在宁波,可以见到的伯劳主要有5种,分别为:棕背伯劳、红尾伯劳、虎纹伯劳、牛头伯劳和楔尾伯劳。除棕背伯劳为不迁徙的留鸟外,其余均为候鸟。其中,红尾伯劳为春秋时节路过宁波的旅鸟,虎纹伯劳为少见的夏候鸟,而牛头伯劳和楔尾伯劳为少见的冬候鸟。

    大家应该都见过棕背伯劳吧,这是一种在国内分布很广的伯劳,在宁波城区、乡下都很常见。棕背伯劳体长25厘米左右,背部棕色,尾巴较长。当然,它长相最“酷”的地方,在于常年蒙着一副浓黑的眼罩,很有蒙面大侠之风,因此有“佐罗鸟”的美称。

    每年秋天,都会有大量红尾伯劳路过宁波,海边开阔草地或小树丛中最容易见到它们,在城市公园中也不难见到。红尾伯劳的体形比棕背伯劳明显要小(体长约20厘米),背部为褐色,但也具有明显的黑色眼罩,因此不妨称它为“小佐罗鸟”。

    红尾伯劳跟它的“大哥”棕背伯劳一样,也喜欢站在显眼处,如挑空的树枝、竹竿的顶部等位置,一副睥睨下方、唯我独尊的样子,一旦发现地面上的昆虫、蛙类等猎物,则迅速俯冲而下,扑击之。不过要留意哦,红尾伯劳有多个亚种,它们长得都不一样,常见的有两个亚种:一种头顶灰白,颜色明显比背部浅;另一种头顶颜色跟背部一样,均为褐色。

    到了深秋与冬季,运气好的话,我们可以一睹楔尾伯劳的风采。这是一种黑白两色的伯劳,是我们这里的罕见冬候鸟。它也是宁波体形最大的伯劳,体长达31厘米左右。我几次见到楔尾伯劳,都是在杭州湾南岸的海边开阔地。它有时站在树枝上,有时在电线上,有时在田野中土块上,伺机捕食。

    牛头伯劳也是宁波的罕见冬候鸟,我曾在市区的绿岛公园、江北的荪湖水库等地见过。与其他伯劳比,它的头部与身体相比显得比较大,故名“牛头”;又因为头部棕红,故还有一个俗名为“红头伯劳”。

    “飞鸣行摇”鹡鸰至

    除了鹟与伯劳,在秋季迁徙小鸟的大部队中,鹡鸰、柳莺等鸟儿的数量也不少。

    先来说说鹡鸰,这样生僻的鸟名似乎有点让人望而生畏。其实,这是一类蛮常见的小鸟,尤其是白鹡鸰,更是全国广布,几乎随处可见。鹡鸰,古代作“脊令”(发音亦同),最早出自《诗经》。《小雅·常棣》:“脊令在原,兄弟急难。每有良朋,况也永叹。”这里的脊令,通常认为就是指白鹡鸰。这种小鸟喜欢边飞边鸣,其叫声很像“急令,急令”,即“急了,急了”,故诗中以“脊令在原”起兴,引出“兄弟急难”。

    华东常见的鹡鸰有4种,除白鹡鸰为留鸟外,其余的鹡鸰以候鸟为主:黄鹡鸰为迁徙过境之旅鸟,灰鹡鸰为冬候鸟(也有部分是四季常在的留鸟),山鹡鸰为夏候鸟。它们的鸣声虽有差异,但都喜欢边飞边鸣,同时喜欢走路时摇尾巴,所以古人称鹡鸰这类鸟儿喜欢“飞鸣行摇”。大家在观鸟时可以留意这个特性。

    每年9月下旬到10月,在宁波都可以见到大量迁徙路过的黄鹡鸰。有一次,在杭州湾海边的草地上,我见到了数以百计的黄鹡鸰,说得夸张一点,地面上竟是“一片黄”。在城市公园以及郊外的开阔草地上,也不难见到它们。

    最后再来说说柳莺。柳莺都是小不点,多数种类比麻雀还小不少,羽色多为绿、黄、褐、灰等颜色,嘴都是又细又尖,外观极为相似,难以辨认。它们喜欢在树上迅速穿飞,捕捉虫子,有时还会在花朵边、枝头旁快速地扇动翅膀,把小虫驱赶出来,再飞扑过去啄食。

    对宁波来说,有些柳莺属于冬候鸟,如黄腰柳莺、黄眉柳莺、褐柳莺等,也有一些为过境的旅鸟,如冕柳莺、极北柳莺等。冕柳莺是秋季路过华东一带的常见柳莺。相对而言,它在柳莺中还算是比较好认的:背部为橄榄绿色,头顶有一条浅黄的顶纹,明显的白色眉纹一直延伸到颈部,臀部的羽色为柠檬黄。

    好了,一口气介绍了不少适合秋天观察的小型候鸟,希望大家不辜负每一个秋高气爽的好日子,多到户外走走,寻找、观赏那些灵动的飞羽。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