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三江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1年10月03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象山欧氏祠堂述说“重教兴学”的不朽传奇

海山文苑(原立三中学旧址)

欧氏家祠戏台上的铁柱

    在象山县墙头镇墙头学校内,至今还完整地保存着一座有着107年历史的建筑欧氏家祠。戏台上,两根支撑戏台的柱子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它是铸铁打造的,与其他祠堂里常见的石柱子和木头柱子截然不同。据带领记者参观的欧氏宗祠管理员欧后福老先生介绍,这里曾是欧氏创办的私立果育学校的教学场所,新中国成立后改为墙头中心小学,他孩提时代也曾在这里上课。建造者之所以用铸铁打造,就是希望能给欧氏后人提供一个坚不可摧的文化教育传习场所。而与之相邻的欧氏义塾、立三中学旧址、望海楼等老建筑,亦在悄悄说着墙头欧氏重教兴学的历史……

    为子孙计创办义田

    欧氏家祠别称“欧氏新祠”,言下之意,另外还有一所祠堂比它历史更为悠久,那便是距其不远处墙头镇中心街上的欧氏宗祠。

    欧氏宗祠建于清咸丰九年(1859年),占地800平方米,称为老祠堂,祠堂内建有戏台和祖堂。由于早年祠堂被挪作他用毁损严重,2006年原地重建,恢复其原貌。如今,面对大街的20余米宽的硬山式建筑,左右有五马头墙围护,朝西七开间三大门,华丽气派。

    据收藏于欧氏宗祠的《欧氏宗谱》记载,欧氏乃春秋越国欧治子之后。宋建隆初(960年),欧大都任明州录事参军,巡访沿海时,见“四山拥翠,水涵明清”,便辞官带着家眷从福州迁至伊家山下,在此广置良田、栽植桑麻、环种松木。南宋嘉定年间,欧氏四兄弟从伊家山搬迁到墙头。象山欧氏家族以农为本,崇尚教育,敬老爱幼,敦亲睦族。欧氏人才辈出,二世祖考中进士,官居殿中御史右司谏;四世祖举贤良,官为侍讲学士;七世祖赐进士出身,官拜弘农州别驾。南宋末至清中叶,欧文庆举孝廉,官至太守,弟欧文显为虎贲卫军。晚清欧光地为中宪大夫;欧隆文为议叙知府,诰授中宪大夫,晋赠资政大夫。

    曾在墙头工作多年、对墙头教育史有着深入研究的象山县志办沈学东老师告诉记者,欧隆文深受儒家思想影响,想要效仿范仲淹,创办义田,兴办义庄和义学。他曾在《欲仿义田,示二子书》里,告诫两个儿子:“人往往以积财置产为子孙作后计,而且越多越好,没有满足之心。依我看来,他们的谋计太过分了。富贵一生,等到年老,就没有擅长的能力了,许多营生的方法不能传给后代,最后导致家族衰败,可悲可叹。我认为采取义田的方法为子孙长久规划是最有效的,希望后世子孙能够继承我的志向。“

    咸丰五年(1855)五月,欧隆文为欧氏族人读书捐家产,拨田170亩,设立书田。因“采芹曰芹香,捷秋闱曰桂香,捷春闱曰杏香”,名三香书田。

    “名人欧进士, 子孙白读书”

    欧隆文最初设置三香书田,是用来资助子孙求学的,但因为家族产业薄弱,规模并不大。其儿子欧景岱、欧景辰遵从父亲遗命壮大规模,始成大业。

    据史料记载,欧景岱和欧景辰捐置赡族义田1510多亩、义庄房屋48间。义庄位于象山县南乡十三都史家经等村、象山河地方,悬挂匾额“立三堂”。

    欧景岱和欧景辰设置“立三堂”义田后,规定义庄收入用来赡养鳏寡孤独、救济丧葬贫弱生活、资助应试者费用。家族内如有不孝不悌、赌博健讼、酗酒无赖、吸食鸦片、壮年游惰荡废祖业,及妇女淫奔者,一概不许给发书田福利。

    光绪15年(1889),浙江布政使司发帖公告了此事,“族人必须世代守护”,义田赡养供给同族贫穷的人,必须遵循范仲淹的遗规,使家族子民淳朴和睦。倘有不肖子孙舞弊典卖,或豪强谋吞受买,数量达到伍拾亩以上,发配充军,田产收回,卖价入官。盗卖义田照例治罪:杖一百,充军三年。谋买之人同罪。

    在欧隆文父子力推和政府的鼎力支持下,墙头欧氏重教兴学的风气自此形成,意义重大。欧氏族人读书,就能享受义庄供给。民间有民谣为证——“墙头有风水,沙朴连樟树。名人欧进士,子孙白读书。”

    教育理念代代传

    清朝末年,西风渐入,私塾和新学并存。光绪廿七年(1901),清廷颁布“废科举行新学”令。光绪廿九年(1903),欧氏义庄出资,在乌龟岭下设立“时敏学堂”,其校名取自《尚书·说命》中的“惟学逊志,务时敏,厥修乃来”,意为谦虚好学,时刻鞭策自己。学堂供墙头和方家岙村的欧氏子弟学习,也招收了东溪的励乃骥等高材生,课程设有“修身、读经、国文、算术、历史、地理、格致、博物、体操”等。书田律例也有所变化,欧景岱和欧景辰两兄弟商定,对初小、高小、中学、高等学校和大学堂肄业的学子,每年给予不同的补助。对留学国外、在省内外学习的学子,也有一定补贴。

    民国元年(1912),时敏学堂改名为果育小学,对欧氏子孙免收学费。同年,义庄出银三万圆,拨田十二亩,在后溪西侧建造新校舍,即“欧氏义塾”,以宁波四中校舍作为参考。1914年,欧氏义塾竣工,以《易·蒙》中的“君子以果行育德”命名为“私立果育小学”。1938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欧氏义庄拨田300亩作为校产,成立“象山县私立立三战时补习初中”。立三,即“立博爱敦厚之德,立儒雅笃实之功,立安身济世之言”的“立德”“立功”“立言”,推举欧昌鳌为五人校董会董事长。果育小学迁至本文开头所说的欧氏家祠上课。

    受抗战影响,立三中学多次迁址。解放战争开始后,学校成为革命志士的活动地点。

    新中国成立后,学校均转为公办。立三中学迁至石浦,即现在石浦的象山二中。果育小学改名为墙头镇中心小学,后改为墙头学校,仍在欧氏家祠上课。欧氏家祠在小学新校舍建成后,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墙头学校校长柳小江告诉记者,或许正是因为抗战刚开始欧氏家祠就改做了学堂,所以历经一个世纪的岁月沧桑,祠堂的木雕至今依然保存完好,当年的坯木仅用桐油浸涂一次,现在仍显露着厚重的古色古香。

    如今,走进校园里的“海山文苑”——原立三中学旧址,依然可以看见保存完好的当年欧氏义塾校门。校门朝南,建筑面积40余平方米,呈拱形台门,5米高、3米宽,两边各有近8平方米的八角形门楼两个,带有浓郁的西欧哥特式建筑特色,是宁波目前唯一保护完整的清末民初的中西结合建筑。

    在墙头学校北面,还有三间两层的藏书楼,称为“观海楼”,是象山著名的藏书楼,因登二楼透窗北望,西沪港万顷海水波光粼粼,尽收眼底,故而得名。

    观海楼随欧氏义塾同建,其藏书原藏于墙头欧隆文始建于道光年间的私人藏书楼,观海楼建成后,集藏于此。民国三年(1914),藏书已达两万余册。红木犀诗社的大量图书亦藏于此,藏书中不乏珍品善本……

    时光流转,不变的是文化根脉、教育理念。如今,墙头欧氏的教育思想依然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教育人。

    记者  张晓曦  通讯员 沈学东/文

    记者  张晓曦/摄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