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博物馆馆长(右一)的带领下,孩子们打开了“十万个为什么”模式。 |
参天古树、亭台楼阁、老屋长巷、小桥流水……一走进海曙区高桥镇耕泽石刻博物馆,历史的韵味扑面而来。一眼望去,处处都是各类石头。这里的部分藏品堪称古代石刻艺术中的精品,具有很高的艺术和学术研究价值。 10月4日、5日,宁波晚报(现代金报)小记者编辑部组织了一场城市文化研学活动,孩子们走进这所满是石头的博物馆,在博物馆馆长和研学导师的带领下,参观了石刻技艺展馆,还体验了非遗项目碑拓。在行走中,触摸石刻背后的历史记忆。 每个藏品都有故事 触摸历史受益匪浅 这里是一个以明清建筑为主宁波传统民居,形形色色的各种石雕是耕泽石刻博物馆的特色之一,博物馆收集了宋、元、明、清一直到民国时代的石刻超过7500件。汉代的香炉、唐代的经幢、宋代的石鼓、明代的花台、清代的石狮,样样齐全。 在该馆馆长戴文土的带领下,孩子们一边参观,一边打开了“十万个为什么”模式。“馆长,这个是什么呀?”“这块石头有什么用途?”“这个是什么花纹?” 戴文土一一介绍,每个藏品都有着自己的故事。“它叫做鸭龙,是唐朝的文物,就好比是唐朝的唐老鸭,是古人凭想象设计出来的。”“这个看着像是个大元宝,叫做压石,是染布时压布料用的。”“古人放官帽用的也是石头,叫官帽模”…… 古人的生活情景,就通过一块块沉默不语的石头,生动地展现在孩子们的面前。“没想到,石头有这么多种用途!”孩子们感慨着,用手触摸石头上的纹路。 镇馆之宝也是一件大石器。这是一个出土于宋朝的石碾子,视觉冲击力很强。这个庞大的石碾子,光一个石盘就重达几百斤。戴文土说:“在农耕社会,它是很重要的,从汉代开始就有了,在没有机械化之前还是用这种,新中国成立后还用了很长时间。”鄞州区华泰小学东校区401班学生孙艺纯说,自己以前都不知道大米是这样脱壳的。 体验非遗项目碑拓 亲密接触传统技艺 石头在古人的生活中,还起到了“复印机”的作用。在印刷术没有诞生之前,古代遗存下来的文字有不少是从石头上“记”下来的,这就是碑拓。 孩子们在老师的指导下,体验了一回古代人的“复印”手法。他们先在石碑表面喷上清水,将浆糊涂抹均匀,再将宣纸平铺在上面,用拓包沾上墨汁,拍打在宣纸上进行拓印。 看着简单,但是真正实施起来,却很容易“翻车”。拍得太轻了,上墨太少;拍得太重了,又容易把纸弄破。要将薄薄的宣纸从石碑上撕下来,稍不留神就会撕破一角,不少孩子急出了一头汗。 “这次体验非常有趣,我体验到了传统技艺。”海曙区中心小学505班学生李章祯,第一次失误了,但是她从第一次的失败中吸取了教训,开始了第二次尝试,顺利完成了一张完美的碑拓作品。鄞州区华泰小学东校区404班学生吴俊豪说,以前只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过碑拓,但是自己并没有亲手做过,通过此次体验,他感慨颇深:“以前没有打印机,古人运用智慧和才能,给生活带来便捷,他们太厉害了!” 把石头的故事写成诗歌 孩子们的表现让人惊喜 一次研学,不只是走走看看这么简单,孩子们在行走中进行着研究性学习,经历了一次多维度的成长。 经过一上午的实地考察和研究,他们收获颇丰,对石刻文化有了形象具体的认识,笔记本上也写满了和石头有关的历史故事。 下午,孩子们在宁波小诗人学社兰心老师的指导下,学习历史知识和诗歌文化,并根据上午自己的实地亲身体验,进行现场的诗歌创作。 “如果用一个词形容参观感想,你们会用哪个词?”兰心老师提问。“精致”“古色古香”“形态各异”,孩子们纷纷举手发言。 “作文是将简单的句子扩写,但是诗歌是缩写,要用最少的文字表达最多的画面。最重要的还要发挥想象力,语句精炼有内涵。”兰心老师指着石板上晃动的树影问道,“如果用诗歌的语言要怎么写呢?” 孩子们仔细观察了一会,写下了自己的回答。“阳光,抖落了黑色的星星。”来自慈溪市实验小学的张思诺写道。 对于“石头”主题,海曙区古林镇中心小学501班学生杨日明写道:“日月如梭/抹去沧桑/你,被阳光雕琢/静待岁月。”东南小学308班学生龚冠中写道:“阳光抚摸着它/使它不再寂寞/它们一起嬉戏打闹/它向阳光诉说着千年的历史/他们是最好的朋友。” “孩子们通过研究一景一物,思考人文景观、自然景观背后的历史和内涵,并用创意语言进行诗意表达。他们的表现非常让人惊喜。”兰心老师说,让更多孩子打开想象力,培育乡土情怀,是“双减”背景下社会实践教育的创意之举。 记者 马亭亭 褚笑寒 文/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