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9版:三江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1年10月08日 星期五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人类之师——孔子

——和辻哲郎和他的《孔子》

    励开刚

    书市上,有关孔子和《论语》研究的著作并不少见。最近,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日本作家和辻哲郎撰写的《孔子》,以自己独特的价值,也深受关注。作者和辻哲郎是日本有名的哲学家,曾经做过日本伦理学会会长,代表作《风土》广为人知。与众多日本的孔子研究者不同,和辻哲郎不是汉学家,而是具有世界影响的哲学家与伦理学家。在日本,他的伦理学说被称为“和辻伦理学”。

    和辻哲郎的精彩论述是本书的最大亮点。作者开篇即提出了“人类的教师”的概念。和辻哲郎认为,孔子当年想要教化的是黄河下游的人,在世时影响范围很小,但他所教诲的内容主要是人伦的道和法,因此在任何时候,任何社会的任何人,都有可能接受他的教诲,奉他为老师,他也由此成为了“人类的教师”。在书中,作者对与孔子相关的史料进行了梳理,对《孔子世家》《孟子》等进行了批判,指出了其中的不可信。此外,作者从《论语》原典出发,对这本书的成书早晚、编排次序、语录体特征进行了分析,重新考察了有子、颜渊、子路等重要人物。

    和辻哲郎认为要成为“人类的教师”,有两个必备的条件:第一个条件是,教师要有很好的弟子,这些弟子往往坚持传播自己老师的“道”,将注意力集中在老师最卓越的地方,无论同时代的人如何质疑、污蔑,都毫不动摇。当弟子们的伟大事业受到世人的承认之后,老师不得不被认定为更伟大的教师,这样代代相传,不断形成累加效应,感化的力量也就越来越大。第二个条件是,孕育了伟大教师的文化,要作为一个整体,成为日后出现的文化的模范。譬如孔子,孔子作为先秦文化的结晶而出现,之后的汉文化与先秦文化存在差异性,但孔子的影响依旧延续其中,并教化着汉文化;再往后的唐宋文化同样存在差异性,但依旧受到了孔子的教化……

    在《孔子》这本书中,读者能很明显地感受到作者的睿智和坚定。比如书中谈及天才:“大众所礼赞者,未必都是优异之人。可以说,天才之人,在生前就受到大众欢迎的例子往往才是极少数。”谈及《论语》的语录体特征:“所谓格言,就和这种东西一样,是关于人生诸事的智慧。这些格言并不会讲述得到这些结论的过程,也不会展现出其考察的原理。然而格言之中并不失智慧。”读到这些话,让人仿佛感受到一位长者,在结合他一生的阅历和读书经验,将那沉淀下来的智慧娓娓道来。

    独特的视角、充满哲学思辨意味的论述自然是《孔子》的亮点,而贯穿整部作品的和辻哲郎的人格魅力也同样引人入胜。和辻哲郎出生在日本一个典型的村落,后来走出村子,升入高中,到东京大学求学,又曾受命游学欧洲。“可以看出,和辻哲郎有着农村、城市、西欧的丰富生活阅历,加上他年轻时曾对文学一度痴迷,本身又对西方哲学和日本传统文化有深入研究,这些都造就了和辻哲郎独特的气质。”

    和辻哲郎的直率,在《孔子》这本书中也有很好的体现。《论语》中的第一篇为:“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和辻哲郎认为,这三句话并不是孔子在特定的什么时候、对特定的某人说的话,只是从孔子的话中,选出几句作为学园生活的座右铭。有人认为:“且不说这种论断是否正确,和辻哲郎的这种说法给人一种意外之喜。这种发现跟学术的积累关系不大,更多的是一种纯粹而直接的体验。回想起小时候教室墙上贴的‘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标语,你就会愈加相信他的这种说法。”

    作者撰写《孔子》一书时,已经年近五十,在所研究的哲学领域有了深入积累。因此,以这样一种“域外”“学科外”的视角来审视中国的孔子,就是本书和同类著作的最大区别。

    (《孔子》上海古籍出版社2021年5月版)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