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书展深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1年10月12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藏书楼与这座城的文化气质

    雅致的中式庭院,存放“乾隆三宝”的大龙柜、墨香四溢的书房……在宁波国际会展中心举行的第七届浙江书展宁波馆内,古色古香的天一阁藏书楼氛围营造不禁让人眼前一亮。

    天一阁博物院将展厅分为展示区和活动体验区。展示区以“书香致远——宁波历代藏书家与藏书楼”专题展为主线,通过梳理宁波藏书文化的发展脉络,让观众从宁波历史上著名藏书楼与藏书家的故事中感悟藏书家读书、藏书、治学精神的渊源。

    一座城市,它的文化气质正是在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和城市人文精神培育的基础上慢慢形成的。这些藏书楼的主人,如藏以致用的范钦,勤奋好学的全祖望,嗜书如命、三建书楼的徐时栋,世代相传的丰坊,爱书以德的黄澄量,留意桑梓的张寿镛,化私为公的冯孟颛……他们的人文精神培育出了今日宁波的文化气质。

    藏以致用

    自宋以后,宁波就成了中华藏书重地,名家辈出,名楼迭现,至今仍保存着珍贵文献40万卷,堪称我国藏书史上的隽永传奇。明代的范钦和清朝的全祖望藏书,强调的是书贵在读,更贵在用。

    藏书资政是范钦藏书的重要目的之一,他从地方志中了解民俗民风,从科举录中获知人才变迁,从政书、奏议中关注时事政情,从而更好地为政一方。如今,天一阁珍藏最具特色的古籍,当属明嘉靖年间刊刻的地方志、科举录、政书、奏议等,多为海内孤本。

    全祖望一生忙于搜书、抄书和藏书。作为藏书家,他不是为藏而藏的人,而是致力于藏以致用,较早地意识到藏书互相交流的重要性。收藏地方文献是全祖望藏书的一大特色。全氏家族自明中叶以来,世代藏书。藏书楼名“双韭山房”,至全祖望时,藏书达5万卷。

    他们藏以致用的务实理念,至今影响宁波这座城市。

    锲而不舍

    “知难而进,行不懈怠。”晚清徐时栋是一位颇为典型的代表。

    徐时栋是晚清方志学家、经史学家。他一生共有过三个藏书楼,面对一次又一次藏书的散失甚至毁灭,依然矢志不渝、孜孜以求。

    与徐时栋有关的第一个藏书楼是烟屿楼。这座藏书楼由他父亲所建,最初藏书1万多卷,经他掌管后,藏书数量暴增。但咸丰年间太平天国战乱,藏书或被窃掠或被焚于火,所剩无几。第二座藏书楼为城西草堂,当烟屿楼遭乱后,他一面整理剩下的残帙,一面四处打听寻找失散的书籍,还大量购书,仅一年藏书量就接近6万卷。可是没过多久,城西草堂意外着火,万卷藏书付之一炬。

    清同治三年,徐时栋在城西草堂旧址上新建藏书楼,取名水北阁。水北阁是徐时栋最后的藏书楼,既没有遭乱,也没有遭火。但他死后不到40年,藏书就被卖给上海书贾,只有少量流入近代宁波藏书家及天一阁。水北阁原在亨六巷2号,于1994年迁到天一阁南园,恢复原貌加以保护。

    天一阁工作人员乌莹君告诉记者:“宁波历代著名的、有一定藏书规模的藏书家有100余位,藏书楼的建成和保护步履维艰,但宁波这些藏书家都以锲而不舍的精神将一个个不可能变成可能。”

    开放、爱国

    从古代海丝始发港之一,到中国第一批拥有海关的城市和通商城市,再到举世闻名的“宁波帮”,开放一直是宁波的城市基因,宁波藏书楼和它的楼主也不例外。

    黄澄量,余姚梁弄人,在清嘉庆十二年建五桂楼,藏书5万卷。他的藏书楼有“浙东第二藏书楼”之称。“黄氏藏书的目的,主要嘉惠世人。其将藏书对外开放,还向前来观书者提供食宿,于当时的学子而言,功德无量。”乌莹君说。

    此外,爱国、爱乡情怀也是藏书家们一生的底色,张寿镛、冯孟颛就是其中的代表。

    1962年4月,冯孟颛的家属将全部藏书10万余卷及伏跗室都捐给了天一阁。于是有了“天一阁藏书三分天下,冯捐其一”的说法。

    张寿镛认为这辈子最重要的是做成了两件事:一是创办光华大学;二是编辑《四明丛书》。张寿镛主持编刻《四明丛书》,历时10余年,计成八集凡178种1177卷,为郡邑类丛书之最。此书体例精严、校订得当,为学界推重,堪称宁波地方文化史上一座丰碑。他主持编刻丛书也充分体现了宁波藏书家的爱乡精神。

    记者 邹鑫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