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三江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1年10月17日 星期日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海曙楼之谜

    宁波鼓楼因何故名“海曙”?

    1585年,万历十三年乙酉,时任宁波太守的蔡贵易在任上做了一项重要工程,重建鼓楼,取名海曙楼。沈一贯为记,董大晟为赋,当然还有许多文人的歌咏。其中一首广为流传的是沈明臣写的《海曙楼》:

    太守新成海曙楼,风光胜绝古明州。八窗晓射扶桑日,五夜晴披析木流。戍鼓沉沉催万户,漏声点点滴千秋。丹山赤水高深处,惟有甘棠咏蔡侯。

    太守、蔡侯都指蔡贵易。

    沈明臣(1518—1595),字嘉则,鄞县栎社人,是一位布衣诗人。嘉靖间,他曾与徐文长同为浙江总督胡宗宪的幕僚,参加胡的抗倭战斗。后幕僚星散,他便云游江南各地,写了大量诗文。五十余岁回乡,被乡人尊称为“栎社长”。

    当然作记的沈一贯更有名,他是沈明臣的侄子,在十六年后的万历二十九年,他位极人臣,成为万历朝的首辅。

    董大晟也是当时的名士。

    现在人们经常说,当年新造城楼是取典于唐代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诗中“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句中“海曙”两字。蔡贵易是否有这个想法,不得而知;但沈一贯的《海曙楼记》里,并无此说法。或是宁波少了一句有历史渊源的诗句,像“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行遍江南清丽地,人生只合住湖州”“江南忆,最忆是杭州”……海曙楼取自杜审言的诗,多是后人附会。

    沈子曰:楼之称海曙也,善哉!明受天命,厄䧢僻隅,咸之乎光明,穷溟渤所至,浮天凿空而来,矧是东夏朝夕之池,襟带之国,长安之日,在骧首上者哉。而自壬子来,鲸鲵蹈扬,使我震荡,则楼实为戎府。肃皇震怒,爰整大旅,然后两仪剖,清浊分,民乃筑室返畊。又廿年而始有今日,德厚而慈洽,法明而政平。吏吾土者,大抵惠和洁廉,忧劳吾小民,故民如矇之始睹,偃之始转,日之新出于扶桑旸谷间也,而是楼以成。愿自今官我者一永怀明德,除我丰蔀守窔之扰,而楼乃尊安喜皞,无幢节貔武之扰,而东向巨浸,长耀其华丹,是所为名海曙哉!

    沈一贯的意思,“海曙”大概也有海定波宁、沧海为曙的意思。其中提到的“壬子”,可能就是指抗倭的战争,鲸鲵也指凶恶的敌人、海盗。

    海曙楼最初的样子是什么样的?

    万历年间的海曙楼是这样的:“楼为五间,前为复宇,左右为翼方,各有露台。”复宇指层层屋宇,应该是重檐的意思。“址高二丈有八,南北广五丈有四,东西不盈三倍者丈。”按一丈3米算,地基大概有8.4米。那此楼在唐代是什么样子?在唐代,此处为子城的南城门,当年明州刺史韩察将州治从小溪迁到宁波“三江口”,建起官署,又立木栅为城,后又以大块砖石筑成城墙,历史上叫子城。但是它的形制是什么样的,其制无考。在《宝庆四明志》上有一张明州府治图,古代的地图多半写意,不能当实物来看,所以我们是无法看到子城南城门最初的样子了。

    王安石的《新刻漏铭》。

    后梁开平三年(909)置明州望海军,鼓楼称为望海军门(楼)。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又改为明州奉国军,鼓楼也随之改称为奉国军门(楼),由太守潘良贵书“奉国军楼”额。

    宋庆历八年(1048),太守王周重修,新上任的鄞县县令王安石,特为奉国军楼的刻漏做了一篇《新刻漏铭》。

    戊子王公,始治于明。丁亥孟冬,刻漏具成。追谓属人,嗟汝予铭。

    自古在昔,挈壶有职。匪器则弊,人亡政息。其政谓何,弗棘弗迟。君子小人,兴息维时。东方未明,自公召之。彼宁不勤,得罪于时。厥荒懈废,乃政之疵。呜呼有州,谨哉惟兹。兹惟其中,稗我后思。

    刻漏,中国古代科学家发明的计时器。漏是指带孔的壶,刻是指附有刻度的浮箭。有泄水型和受水型两种。早期多为泄水型漏刻,水从漏壶孔流出,漏壶中的浮箭随水面下降,浮箭上的刻度指示时间。受水型漏刻的浮箭在受水壶中,随水面上升指示时间,为了得到均匀水流可置多级受水壶。

    王安石,这位十一世纪的著名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在鼓楼上,雄心勃勃地表示要以楼中的刻漏那样弗棘弗迟的速度来改革处理政事,要以刻漏那样勤于报时的精神来管理政治。从表面上来看,王安石是为刻漏作铭,实际上这是一篇决心改革的誓言书。无形之中,也成为宁波城市发展的动力之源。

    其后时间长了,刻漏报时不准。在绍兴三十一年(1161),太守韩仲通记得吴人祝岷,考古制治铜为莲漏。有记刻于石,签判许克昌写了文章。

    元初,蒙古贵族统治者害怕汉人起来反抗,下令拆除全国重要城池,宁波鼓楼也遭拆毁。后社会平定,才又允许重建鼓楼,取名“明远楼”。至元末,方国珍起义大军打到宁波,明远楼又遭大火烧毁。明宣德九年(1434),太守黄永鼎在唐宋旧址上重建鼓楼,楼上正南面题名为“四明伟观”,北面悬额“声闻于天”。前形容此楼的壮观,后形容此楼之高耸。

    康王逃难的神话传说。

    宋高宗时又改称鼓楼为“奉国军楼神祠”。宋高宗南渡,曾到过明州。传说小康王赵构被金兵追逐,逃到了鼓楼。在康王躲进鼓楼后不久,云中出现唐时五将“张巡、许远、南霁云、姚訚、雷万春”,挥舞大旗,来救小康王。金兵追至楼下,只见蛛网密布,一片荒凉,以为无人进入,遂往他途。由此脱逃的赵构后下诏追封鼓楼为“奉国军楼神祠”,并要求在祠中塑上五位大将的像。在浙东流传着许许多多的康王逃难传说,几乎人人都能讲上几个这样的传奇故事,比如民女救康王、七牧将军救康王,以及民俗中,女子出嫁可以坐万工轿,以及跑马灯起源于泥马渡康王的传说。可见传说版本之多。无非说明王权不可侵犯,为了真命天子,大家都会冒着生命危险去营救。至于康王是否真的曾躲在鼓楼,逃避追兵,不得而知。

    清代的多次维修。

    在清代,鼓楼经过八次修建。

    康熙五年丙午(1666),太守崔维雅重修,胡文学有记。

    十二年(1673),邱业重修。

    二十五年丙寅(1686),县令汪源泽重修,大司寇张士甄为记。

    五十二年(1713),守李肃又修。

    乾隆四十七年壬寅(1782)毁。石刻多数倒地。只是赋碑完好。

    嘉庆十八年(1813)建。

    道光二十五年(1845)重修。

    咸丰四年(1844)毁。

    鼓楼现存楼阁建筑,为清咸丰五年(1855)由巡道段光清所督建。

    翻了一下《镜湖自撰年谱》,段老爷并不曾为自己的这项政绩记录下来。

    段光清(1798—1878)字明峻,号镜湖,安徽宿松人。清道光十五年(1835)举人,二十四年(1844)以一等知县分发浙江,历任建德、慈溪、海盐、江山等地知县。咸丰三年(1853)九月,署宁波府事,十月实授宁波知府。十一月署宁绍台道兼府事,均兼摄鄞县。十二月卸县事,实授宁绍台道道台。著作有《吟梅草堂笔记》及《镜湖自撰年谱》。

    民国五六年间,宁波警察厅以其居城中高可瞭远,因悬挂警钟于其中。

    现在看到一个是传统的铜钟,挂在瞭望台上,上面有铭文:宁波警察厅警钟,民国九年巧月,厅长林映青督造,商会长费绍冠重造,甬江顺记厂承造。

    民国十九年(1930),救火联合会呈请市政府拨租全部房屋为会所。这一年,在鼓楼三层楼木结构建筑中间,建造了水泥钢骨正方形瞭望台及警钟台,并置标准钟一座,四面如一,既便于市民计时,亦报火警。

    1989年,宁波市总投资约35万元,对鼓楼进行落架大修。整座城楼占地700多平方米,总高约28米,共分7层。门道深16米,门宽6米,为石砌拱形门。其东北依城墙设有踏道,可拾级登城楼。楼为五开间,三层木结构檐歇山顶,气势雄伟。原城楼上的一些历代匾额等古迹以及重修碑记也予以修复。

    1998,为保护和传承鼓楼文化,以公园路步行街为轴心,在鼓楼北侧至中山公园区域,开发出占地面积3.65公顷、总建筑面积6.7万平方米的鼓楼步行街商城。

    2012年起,有关部门对鼓楼步行街进行了整治。制作了鼓楼3D灯光秀,以鼓楼为幕布,从宁波历史长河中提取最具典型意义的元素,以年代的变迁顺序梳理整合。游客们通过投影不仅可以看到鼓楼的历史变迁,还能欣赏到诸如十里红妆、天一阁等反映宁波藏书文化、港口文化、商帮文化、市井文化等多种元素。鼓楼灯光秀,在穿越时空的感觉中,让过往市民兴致盎然驻足观赏。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