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 儿子告诉我,这个假期他要去同学YY家做客,YY正式邀请过他了!具体时间地点待定。儿子脸上难掩兴奋,被人邀请确实是件令人愉快的事情。 假期很长,长到我们都几乎遗忘了这个约定,当然,也许儿子一直是惦记着的。他喜欢清点各项作业任务,完成的、未完成的,一遍遍反复检查,假期临近结束,前些天我还听他小声嘟囔“同学家还没去呢”——他将这也当作了一项假期作业。我摸摸他的头,真想告诉他,不要对此过于期望和执念,有些话很多时候可能就是说说而已。 某天下班,一开门儿子就冲着我大声宣告:“老爸,我明天要去同学家了,YY今天来电话邀请我了。”我笑笑,替他那颗敏感又充满期待的心不被冷落、不必受挫而欢乐。 家里多了个礼盒,一问之下是妻子给儿子明天去同学家准备的礼物,“这东西很贵的,妈妈晚上还要去超市买水果,说一样东西不够。”儿子一向抠门,花上这么多钱买礼物肯定扎疼了他的心,不过,这一次他几乎是默默地接受了这样一个他以往肯定并不情愿的事实,没有多余的话和多余的情绪。 对于妻子的这番安排,我还是十分支持的,尽管我觉得不需要大张旗鼓,为所谓的面子而备下重礼,大可以随意点,意思到了就行,毕竟也只是一次日常走动而已。当然,空手去别人家登门拜访也有点不近人情,礼尚往来,这是礼节也是修养,儿子应该逐渐树立这样的意识,养成这样的习惯,有利于他今后行走人生路。 第二天,我依然上班,儿子随妻子去赶赴这一场难得的约会,具体情况我不得而知,想来一切顺利吧。是晚回到家,已经在台灯下安然阅读的儿子在经历短暂的沉寂后,开始向我汇报这一天的经历和感受。“YY家的房子装修真豪华,收拾得真干净”“YY家的电视机有这么这么大”“YY家还有大鱼缸,还有专门的狗窝”……妻子也在一旁呼应、补充,两人的感受体会出奇一致,好似逛了一回大观园回到乡下家中的刘姥姥和板儿,大开了眼界之后由天堂跌落地上,环视自家的逼仄、局促和凌乱,产生难以名状的落差和落寞。 面对他们翔实生动、意犹未尽的种种描述,作为一家之主的我明显感受到了压力,尽管我对物质条件有自己的立场和看法,但毕竟差不多年龄、职业、阶层的人,人家居然能经营得如此兴旺发达,反衬出我的不够努力或缺少能力,着实汗颜。孩子会因此而滋生自卑、攀比等心理或者对家长产生不满、怨恨等情绪吗?如何加以合理应对和引导呢? 我是在第二天晚上才煞有介事地给孩子以及他母亲做一个心理调适的。那一整天我时不时在考虑此事,开车途中脑海中突然浮现出一个人的笑脸,那是我去年给单位请过来讲课的一个培训专家,他触发了我的灵感和主意。饭桌上,我把这个专家的简要情况介绍了下,老教授拥有不同领域五个学科博导头衔,出了很多成果,却至今不曾买房,就住在所在高校的专家楼里,面积不大,陈设简约,他没有用大宅豪车去装点宣扬自己的物质门面,但是他的精神世界相当的精彩、富足和高端,日子过得自在洒脱。人生有很多种,这也是一种活法,而且超越了很多世俗。 不知道孩子有没有听懂,领悟了几分,总之喜欢怼父怼母的他居然闷声不吭。我期冀在今后的路上,当他遭遇迷茫挣扎时,我的这番用心良苦的教育灌输也许能站出来帮他廓清一些迷雾,变通一些思路,不至于被一些既定的力量所生生扼住命运的喉咙。 当然,在儿子的讲述中更多的是充满童趣童真的一些事情,比如他和YY都越长越胖,都需要减肥,比如中饭是在一处新开的商业广场吃的,氛围和味道都不错,他俩之间应该还有很多的接触交流不便与大人分享。看上去,孩子这一趟走同学家还是挺有意义的,加深了友谊,开阔了眼界,接收了不少新信息、新刺激,即便是家庭环境的反差也是一种成长体悟。 我们家没有大房子,我这个父亲应该做的,也许是该把家里适当地装修、整理一下,让孩子也能坦坦然地邀请他的好朋友来家里做客、小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