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 上回我们讲了小衙内之死的全过程,现在,我们再来讲讲为什么说杀小衙内的主使者就是吴用呢? 有论者说,吴用、雷横劝说朱仝上梁山,与李逵抱走小衙内,这两件事情是同时发生的,所以,杀死小衙内应该是原先就已计划好的。 这样的说法,说“对”也对,说“不对”也不对。 我们先来说说这个说法“对”的一面。 这个说法之所以有“对”的一面,那是因为杀死小衙内原先就是吴用他们计划好的,所以,那个有点脑残的李逵执行起来才会这样的有板有眼,这样的环环相扣。 吴用他们的计划应该是这样的: 一是事先准备了麻药,麻倒小衙内; 二是设法将朱仝引到城外二十里的树林里,让他发现小衙内已死的事实; 三是李逵走在朱仝前面,“急赶急走,慢赶慢行,不赶不走”,一直将朱仝引到柴进庄上,让柴进以他特殊的身份来劝说朱仝上梁山。 但是这个计划的实施显然是有个前提条件的,那就是朱仝是否会答应吴用请他上梁山的要求。如果朱仝一开始就爽快地答应了吴用的要求,那么,这个计划就不会实施,小衙内也就不会惨死在李逵的板斧之下了。 这也就是柴进对朱仝所说的“因见足下推阻不从,故意教李逵杀害了小衙内”的题中应有之义了。 下面,我们再来说说这个说法“不对”的一面。 这个说法之所以有“不对”的一面,那是因为它忽视了一个时间差的问题。如果我们细读小说,就不难发现吴用、雷横劝说朱仝上梁山,与李逵抱走小衙内,其实并不是同时发生的,而是有个先后顺序的。 这个先后顺序就是,吴用劝说朱仝在先,而李逵抱走小衙内在后。也就是说,在吴用明白了朱仝不想上梁山的决心之后,李逵才开始实施杀害小衙内的计划。 小说有这样三个表明时间和地点的细节,很好地说明了这个时间差的问题。 一是朱仝见了雷横之后,放下小衙内“转身却与雷横说话”,而雷横则“扯朱仝到净处”。 二是吴用见朱仝坚决不想上梁山,于是就告辞回去,朱仝送吴用、雷横“一同到桥边”。 那么,朱仝与吴用、雷横所到的这个“桥边”,又在哪里呢? 我们且来看小说是怎样写的: 朱仝碰见雷横,是在地藏寺水陆堂的放生池旁边。朱仝为了便于同雷横说话,就告诉小衙内说他想去买糖给小衙内吃,让小衙内自己坐着玩一会儿。小衙内听了,就同朱仝说道:“你快来,我要桥上看河灯。” 由此可见,这“桥边”与朱仝当时所处的位置,应该是有一定距离的,否则,小衙内也就不会说这样的话了。 三是朱仝从“桥边”一回来,就“不见了小衙内,叫起苦来,两头没路去寻”。由此可见,朱仝是在去“桥边”送走了吴用、雷横之后,才发现小衙内不见了。 所以,我们从这三个细节里就可以看出:首先,雷横把朱仝叫到僻静处,以便让小衙内离开朱仝的视线。其次,吴用见朱仝执意不肯上梁山,于是就告辞回去,颇重情义的朱仝就把吴用、雷横送到了桥边。再次,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李逵他们趁机抱走了小衙内。 对抱走小衙内这件事,雷横倒是对朱仝说了实话,尽管雷横这样说的目的,只是为了骗朱仝与他们一道离开沧州城。 雷横对朱仝说道:“哥哥休寻,多管是我带来的两个伴当,听得哥哥不肯去,因此倒抱了小衙内去了,我们一同去寻。” 这,就是小衙内之所以会失踪的真相。那么,我们为什么说杀死小衙内的主使者是吴用呢? 我们的理由如下: 一、吴用是此次沧州行动的现场总指挥,而杀死小衙内,只是吴用他们对朱仝不愿上梁山决定的应对之策。所以,如果没有吴用的主使或者首肯,那么,李逵是断不会干出这样周密而凶残的事情来的。 二、断人后路是吴用胁迫他人上梁山的常用手法。 各位看官应该还记得,小说第五十八回,为了能让呼延灼死心塌地地上梁山,吴用就出了个让呼延灼去赚开青州城门的主意:“只除教呼延灼将军赚开城门,唾手可得!更兼绝了呼延灼将军念头。” 吴用那句“更兼绝了呼延灼将军念头”的话语,与柴进口里所说的吴用为了让朱仝上梁山,“故意教李逵杀害了小衙内,先绝了足下归路”的说法,是不是惊人的相似? 有的看官看到这里可能又要问了,那么,吴用、雷横在柴进庄上,为什么要说“皆是宋公明哥哥将令,分付如此”这样的话语呢? 因为吴用他们此次奉命下山的目的很简单,那就是要劝说朱仝上梁山。所以吴用才会在怒火万丈、咄咄逼人的朱仝面前,说出“皆是宋公明哥哥将令,分付如此”这样一句模棱两可的话语来。 之所以说吴用所说的这句话语是模棱两可的,我们的理由有两个:一是吴用讲了一个事实,那就是,正是宋江下令让吴用他们来劝朱仝上梁山的;二是吴用又掩盖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宋江只是让吴用他们来“礼请”朱仝上梁山,而没有以杀死小衙内来要挟朱仝。所以,正因为如此,吴用紧接着又对朱仝说了这样一句颇有意味的话:“若到山寨,自有分晓。” 那么,李逵为什么要说“晁、宋二位哥哥将令,干我屁事”这样的话呢? 因为李逵是个众所周知的脑残“宋粉”,他的眼里只有宋江这一个大哥。所以,只要是宋江下达的命令,那么,他李逵就只有不折不扣去完成好的义务,而没有任何质疑的责任。所以,李逵才会说出“干我屁事”这样的话来。因为他只知道宋江这个大哥要让朱仝上梁山,而怎样让朱仝上梁山,那都是吴用的事情,与他李逵无关。他李逵该做的,只是听命行事而已。 所以,容与堂本在李逵的这句话下有句夹批,批得很有道理:“也不干二人(指晁、宋)事。” 沧州行动的谜底,最后还是由宋江自己来揭开的。 宋江作为梁山的精神领袖,作为朱仝与吴用共同的老朋友,他这样一揭谜底,才让朱仝与吴用这两个当事者都无话可说了。 小说第五十二回,宋江当着梁山众位头领的面,与朱仝陪话道:“前者杀了小衙内,不干李逵之事;却是军师吴学究因请兄长不肯上山,一时定的计策。今日既到山寨,便休记心,只顾同心协助,共兴大义,休教外人耻笑。” 在《水浒传》小说里,“陪话”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道歉”的意思。宋江的这番话里说得很明白,杀死小衙内确实不关李逵的事,因为李逵只不过是个执行者而已。而这个计谋的策划者,其实是吴用,正是吴用“因请兄长不肯上山”,所以才“一时定的计策”。 宋江言毕,就让李逵过来与朱仝道个歉,但是李逵却不肯。 李逵睁着怪眼,叫将起来,说道:“他直恁般做得起!我也多曾在山寨出气力,他又不曾有半点之功,却怎地倒教我陪话!” 宋江说道:“兄弟,却是你杀了小衙内,虽是军师严令,论齿序他也是你哥哥,且看我面,与他伏个礼,我却自拜你便了。” 李逵见宋江把话说到了这个份上,没有办法,只得撇了双斧,拜了朱仝两拜。 朱仝到了这个时候,方才消了心头的那股怒气。 晁盖见朱仝与李逵双方终于和好了,于是就安排了筵席,来给双方的和解庆贺。 但是,各位看官请注意,当宋江对朱仝说出“却是军师吴学究因请兄长不肯上山,一时定的计策”这一番话语的时候,吴用也好,李逵也罢,都是在场的。可是,他们都没有提出任何的反对意见。 因为宋江说出的是事实。 我们再接着看小说,小说第五十二回,“却说李逵连夜回梁山泊,到得寨里,来见众头领。朱仝一见李逵,怒从心起,挈条朴刀,径奔李逵。黑旋风拔出双斧,便斗朱仝。晁盖、宋江,并众头领,一齐向前劝住。” 各位看官,梁山上这“一齐向前劝住”的众头领里,当然有吴用与雷横的身影。 所以,我们现在回过头来再看吴用当初在柴进庄上,同朱仝所说的那句“若到山寨,自有分晓”的话语,是不是另有一番意味了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