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三江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1年11月07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历史上的衙署

周东旭

光绪《鄞县志》里的县署图

晚清的宁绍台道署

    历代地方志中都会有关于公宇、公署、职官等记录,其实就是有关地方行政机构的设置。同时,在地方上也有许多军事设防。了解古代的职官制度,也是打开古代文化大门的一把钥匙。

    宁波是浙东的政治中心,海防重地,地理上是大运河与“海上丝路”的交界处,是一个港口城市,所以在宋代就设置了市舶司,这相当于我们后来所说的“海关”。

    宁波老城,不光是宁波府府署的所在地,而且也是鄞县县署所在地。宁绍台道也驻在宁波,旧时还有道前街。宁波老城的街巷,如县前街、府桥街都是因为曾设为衙署而留下地名。另外中营巷、左营巷等带“营”字的地名,也是旧时“绿营兵制”遗留的印迹。

    明州在唐代开元二十六年(738)设州,南宋宁宗庆元年(1195)改为庆元,升州为府。明代洪武(1381)年改为宁波府。至于县,则在秦始皇设郡县时,便有鄞、鄮、句章,可谓历史悠久。

    1、州、府。

    宋宝庆《四明志》上有关于庆元府公宇的记录,说明府衙的位置就在子城内(今鼓楼步行街一带,南至中山路,北至中山公园,东到蔡家巷,西至呼童街)。

    衙署以奉国军门(今鼓楼位置)为中轴线,在奉国军门外左边有宣诏亭,右边有颁春亭。宣诏亭,颁春亭,大概像现在的公告栏,用来告示政府的政策。

    子城东门,奉国军门内,有常平仓。宝庆三年,花费“楮券一千一百二十一缗有奇”重建。楮券是宋代的纸币。

    子城西门,奉国军门内,有苗米仓。

    宋代的常平仓在现在永丰库遗址的位置。常平仓是古代政府为调节粮价,储粮备荒以供应官需民食而设置的粮仓,主要是运用价值规律来调剂粮食供应,充分发挥稳定粮价的作用。在市场粮价低的时候,适当提高粮价进行大量收购,让仓廪充盈。在市场粮价高的时候,适当降低价格进行出售。这一措施,既避免了“谷贱伤农”,又防止了“谷贵伤民”,对平抑粮食市场起到相当作用。

    庆元府门,有楼,在奉国门之后,老匾是太守潘良贵书写的“明州”两个字。明州升庆元府后,太守何澹书写了“庆元府”的新匾。

    庆元府门之后为仪门。

    设厅与仪门对直,前有庭,后有穿堂屋。宝庆二年八月八日始重建,落成于十二月二十九日,用“楮券一万二千六百三十八缗有奇”。设厅,因常作设宴之所,所以称为设厅。

    设厅前置戒石亭。戒石亭上有一块戒石,上面有铭文,称为戒石铭。《戒石铭》铭文出自于五代蜀主孟昶的《令箴》,共24句。宋太宗删繁就简,摘取其中“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四句,颁于州县,敕令勘石立于衙署大堂前。大概意思,就是官员的工资都是来自于老百姓,拿工资要对得起老百姓。

    设厅之东西设茶酒亭。

    “设厅西庑入,面东直设厅之西北”,有制置司签厅。

    “庆元府签厅,由制置司签厅前入,面南直设厅之西北”。

    制置司是制置使办公的地方,庆元府则是处理民政事务的官员的办公场所。这两个厅应该是子城内最重要的核心场所。

    府衙里还有众多的堂、斋、厅、院。

    进思堂,绍兴四年由太守郭仲荀建。进思堂之后,有平易堂。平易堂之后,有羔羊斋。

    正堂之后、后堂之前为穿堂三间,八窗玲珑,“盖便坐阅文书之所”,上挂摹司马文正公书“公生明”三字揭匾。“公生明,廉生威”,是封建社会的官场箴言。

    清暑堂,府堂西偏一堂,淳熙初魏王建。魏王赵恺(宋孝宗的儿子)执政期间,深受百姓爱戴。

    镇海楼,府堂之东偏,于宝庆二年(1226)建。

    句章道院,在镇海楼之下。

    镇海楼之北,“政和丙申守周邦彦因旧基建鄮山亭,堂下双桧最古,方池前后各一百余年”。

    九经堂,太宗皇帝淳化元年(990),“诏颁国子监《九经》藏之”。

    九经堂后,有射亭。亭在留春亭前之西偏,俗称小教场。

    宋宝庆《四明志》记录的许多建筑,不知道具体是用来做什么的,但可以猜想,部分是小吏用来协助办公的,名字也取得十分励志,如“进思”“平易”;部分是官员用来休憩或者是安排家眷生活居住的。射亭是练武之所,九经堂是官府的公家藏书之所,郡圃则是官府的花园。这些建筑也并不是同时而建,除主要建筑之外,其它都是由历任官员添置的。

    2、县。

    县衙的位置历代搬迁五次。

    (一) 《四明谈助》记载:“开明坊,坊在开明桥下,正对县门。县门左右,有义井各二。俱见《宝庆志图》。今为市舍所蔽,无从寻访。唐大历间,自小溪州城移鄮县于此。长庆间,并徙州治,而县仍附郭。后梁开平三年因避其祖讳茂,改鄮为鄞,宋因之。今为城守营守备署。”(闻性道《鄞县志》)

    在唐代大历年间,鄮县的县衙正对开明坊,相当于现在开明街与中山路交界的位置。五代后梁开平三年(909),因为梁太祖的祖父名叫朱茂琳,“鄮”音与“茂”重,需要避讳,便选用了鄞字作为县名。所以,汉唐之鄞县与五代后的鄞县并不是一个地域的。

    唐代修它山堰的鄮县县令王元暐的办公之处,就是在这个地方。北宋王安石曾任鄞县县令,他办公的场所也是在这个位置。

    南宋初年,县衙被烧毁,县令顾汝美又造了一百七十三间屋子,作为办公场所。江都李璜写文章记录了这件事。

    (二)元代泰定间县治在州西门内,明代改为“卫署军器局”,即宋代庆元府“通判西厅”故址。

    元代泰定二年(1325),“池阳阮公尹鄞,慨然议建,达鲁花赤完哲图公允其议,乃捐资建屋八十楹。袁清容为记。自泰定初,至至正末,皆治于此”。

    从元泰定间到至正间,县衙搬至子城西门内,大概是现在文保点“督学行署”这一块地方。

    达鲁花赤,元朝的官名,是蒙语掌印官的意思,为所在的地方、军队和官衙的最大监治长官。汉人不能居正职,元代治县之官有县达鲁花赤、县尹、县丞、主簿、尉、巡检、录事司、录事判官。

    (三)元至正末,方国珍“命尹宋礼移治于行春坊”。

    行春坊在县学西,大概是现在第一医院西片区的位置。鄞县县学门楼现在还在,也是一个文保单位。

    (四)明洪武元年,徙于迎凤坊,在今迎凤桥之西。这地方,“宋为酒务,元置录事司,明立税课司,皆其地也”。(《闻志》)

    迎凤坊,在今迎凤街的位置,大概在鼓楼前面迎凤街口。

    (五)明洪武六年,“县令杨仲珪移建于今地,乃乾符、竹林二寺废址也”。县丞署在大堂左,典史署在大堂右。县衙在现在县前街的北边,即海曙区政府所在地的位置。

    明代的治县之官为知县、县丞、主薄、典史、巡检。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