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6日,记者严瑾在上海进博会现场,用手机写稿。 |
记者 严瑾 95后 从业3年 今年的10月15日,我在第130届广交会现场,一边梳理脑海中的千头万绪,一边七上八下地挥动“剪刀手”,把手机拍摄的素材整理成片,以至于忘了脚步,一直没有停歇。 在我3年的财经记者生涯中,广交会不仅是我出道的起点,还像一面永不蒙尘的镜子,映射出中国经济的巨变。这张外贸的“晴雨表”,见证过中美贸易摩擦的暗流,曾在疫情期间三度搬上“云端”,如今在“双循环”背景下,它迎接的不只是肤色各异的外商,还有来去如梭的境内宾客…… 我穿行于广交会的步道,用文字和视频记录耳闻目见的点滴。和当年青涩懵懂的自己相比,现在的我愈发相信,眼下积累的每一个事实碎片,都能用以拼凑更大的经济图景—— 2019年,宁波企业在广交会上“秀”出的产品,已经出现“物联网+”的智能办公桌、竹形的垂直绿化墙,更有老板自豪地说出“不是我们被动地按需供货,而是我们来教客人明年流行什么”。这是否意味着,我们刻板印象中贴牌代工的中国制造,早已悄然向中国设计蝶变升级? 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阻隔线下差旅,外贸业务员从幕后走进直播间。“眼头活络”的宁波外贸龙头企业,一边在网上广交会直播,一边给独立站引流量。这是否预示着疫情正重塑国际贸易的形式和渠道? 2021年,有些宁波企业已经不再把广交会展位当成货架,而是兜售光伏解决方案、公共海外仓业务。这难道不能说明,贸易一词的内涵正不断拓展,开始从“卖产品”向“卖服务”延伸?……而我们所能做的,正是把这些“点”串联成“线”,抛砖引玉地传递对“面”的思考。 有时候,我觉得记者的工作,有点像古时候的史官,今日之新闻就是明日之历史。但今人和古人不同的是,我们取材的“点”,不光是口耳相传的逸事,还可以是浩如烟海的数据;我们传播的载体,不再是长篇累牍的书简,还可以画出来、说出来、动起来…… 诚如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陈力丹所言,新闻传播的归宿是“受者晓其事”。我们有幸以自己的方式参与、记录、书写这个时代,并将我们的所见、所闻、所思融入千变万化的载体,让你看到、听到、触动到。我们为之感到自豪而高兴,因为这是我们的工作,一份不简单的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