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顾亚萍正在阅读。 |
58岁的顾亚萍是一位不折不扣的阅读达人,几乎每天都要阅读4小时左右。近日,她正在家中整理多年藏书,想不到10平方米左右的书房中已藏有近千本书籍。 这些藏书中,有为工作而购入的教科书、工具书,也有她喜欢看的人物传记、推理小说,还有各地旅游的出行指南。这些书让顾亚萍徜徉在知识的海洋中。 阅读爱好从未间断 2008年,顾亚萍搬进鄞州区东柳街道华侨城社区。考虑到书房空间有限,在装修时,她将一整排木质书柜、书橱连接,代替了原来与隔壁房间的隔离墙体,用来放置自己多年珍藏的书籍。 顾亚萍从小喜欢看书,但家中经济条件有限,父亲单位的图书证成了她心仪的宝贝。她每次借书回到家,饭也顾不上吃,点亮一盏小台灯,几个晚上就把一本10万字的小说看完了,接着又是新一轮归还和借阅。从《静静的顿河》《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红岩》等优秀作品中,她获得了精神上的鼓励。 长大后,顾亚萍经常到图书馆借阅,后来看到一些书籍设计特别精美,便想着自己开始购买,收藏的数量也越来越多。“我最近在读的一本书是《走读宁波》,接下来打算看看先秦文学作品。”平时,她最爱看文学诗词、人物传记、推理侦破等类型的书籍。每当看到文中重要的地方,她会划红线标注,或折起页脚,以便反复阅读。 每次出门旅游,她的行李箱里也一定要放上一两本小说或散文书。不论是在候机大厅,还是在飞机上,她都专心地看着手中的书,登机牌刚好可以当作书签使用。她还收藏了许多去过的地方地图和出行指南,以作纪念。 去年疫情期间,顾亚萍在家里自学了《诗经全编全赏》和《诗词经典诵读》,学习了160多篇古诗词文,让她大有收获。 书籍见证她的成长 书柜里的近千本书籍有的封面早已泛黄,有的页面里还夹着书签。顾亚萍将所有书籍分门别类放置,整理过程中,也回忆起之前奋斗的时光。 “这些书是我当年走读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电气工程专业的教科书,虽然书都很旧了,封面也破了,但我舍不得扔掉,里面包含了整整三年的艰辛。这些教科书也成为我的第一批藏书。”顾亚萍从书柜中翻出一叠沧桑感十足的书籍。 改革开放后,顾亚萍紧跟形势,开始攻读经济类课程,《经济法学》《工业会计学》《管理会计》等一批经济类职称考试用书和教辅材料又填充进藏书柜。之后,她还购买了一批研究生课程金融类书籍,继续深造。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改变了我的命运。”顾亚萍把书中学到的经济知识结合到具体的财务工作中,工作变得顺手,效率也提高了不少。随着阅历的增加,顾亚萍从书籍中汲取营养,业务知识也在与时俱进。 想出一本自己的书 退休后,顾亚萍的阅读素材与写作的爱好息息相关。她于2018年报名参加宁波老年大学《文学与写作》课程。《唐宋八大家大全集》《唐诗宋词选讲》《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等书籍,成了她的新宠。 为写好文章,顾亚萍拓宽了阅读面,从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到沈从文的《湘行散记》,拜读了许多散文大家的作品,从中获得了写作灵感。 自从2018年10月26日在《宁波老年》上发表《稻米飘香时》后,顾亚萍写作的兴趣愈加强烈,至今在各级报刊杂志上发表散文作品60多篇,并于2019年6月加入宁波市作家协会。 如今,她还有一个小目标,将自己写过的这些文章汇集成一本散文集,也放到“藏书阁”中。 记者 徐丽文 文/摄 书目推荐 好书可以陶冶情志,开启智慧,让阅读走进老年朋友心中,成为一种养老生活方式。本报邀请了宁波老年开放大学唐宋诗词专题班班长王雪培为读者推荐两本好书。 《著手成春》 内容简介:《著手成春》,作者包丹虹。主人公邹炳德出身中医世家,是研习西医技术,医技精湛、医术高超、赞誉丰厚的杏林后代。全书讲述邹炳德先生站在人类生命的立场,为健康事业不懈地奋斗的动人故事。 推荐理由:该书从创业、守业的艰辛,讲述了邹炳德先生不忘初心的职业理想,展现了先锋人物的进取之心。自强在志心,创业践于行,与君共勉。 《运河棹影》 内容简介:《运河棹影》是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宁波市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中心)联合宁波市水文化研究会、海外宁波人研究会等机构,组织宁波市作家、艺术家以及热心运河遗产保护的志愿者,深入开展运河采风和实地探访活动,创作的丰富多元的文艺作品。 推荐理由:这本书以艺术的眼光和独特的视角,用鲜活的文字和画面讲述了运河的历史、文化、风情和故事。因河而生,向海而兴,能让更多的人了解运河文化和发展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