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随着老人的口哨声,鸬鹚纷纷下水捕鱼。 |
 |
鸬鹚在河里奋力捕鱼。 |
 |
庄根华用手抓住鸬鹚喉囊,轻轻一捏,口中的鱼就被挤了出来。 |
 |
鸬鹚捕到鱼后,庄根华总会鼓励它们。 |
在海曙区洞桥镇沙港村,91岁的庄根华老人精神矍铄。有时见天气晴好,庄根华戴上草帽,带着鸬鹚,撑一支竹竿、驾一叶扁舟,在南塘河用鸬鹚捕鱼。70多年来,他一直保留着旧时渔民的朴实底色,延续着原生态的渔樵文化。 据史料记载,鸬鹚捕鱼起源于公元960年左右。鸬鹚捕鱼的特点是不用钓,也不用网,通过鸬鹚在水下努力工作,把河里的鱼捕上来。但随着现代化捕捞工具与作业方式兴起,不少传统鸬鹚捕鱼人纷纷转行。眼下,这种古老的捕鱼方式几近消失。 洞桥镇是个鱼米之乡,河流纵横,源源不断的樟溪水流入镇区,渔业资源非常丰富。老底子,许多村民为了生活驯养鸬鹚,以补贴家用。 庄根华是一位用鸬鹚捕鱼的高手,他年轻时就跟着父亲学习这门技艺。在70多年与鸬鹚相伴的日子里,老人对鸬鹚的习性了如指掌,对附近江河的深浅,哪片水域鱼多,都烂熟于心。 鸬鹚捕鱼看似简单,其实需要人与鸬鹚的默契合作。鸬鹚毛色呈黑褐色,有淡淡的蓝绿色金属光,嘴角呈黄色,眼睛呈墨绿色,眼神犀利。庄根华在鸬鹚下水捕鱼前,先用稻草做的绳子将鸬鹚的颈部绑住,防止鸬鹚吞下捕到的鱼。随着他的口哨声,一只只鸬鹚腾空跃起,纷纷钻入水中,搜寻着水下的鱼儿。鸬鹚捕到鱼后,贮藏在喉囊中。这时,庄根华在船上顺手伸出竹竿,鸬鹚用翅膀拍打着水面,奋力跳到竹竿上,竹竿往渔舟上一搭,鸬鹚就上了船。待鸬鹚抖落毛上的水珠,庄根华用手抓住其喉囊,轻轻一捏,囊内的鱼便吐了出来。 庄根华说:“我与江河打交道70多年了,风里来雨里去,就靠鸬鹚捕鱼为业。上世纪六十年代,到了捕鱼旺季,每次可捕到200多斤的鱼,还要进行夜间捕鱼。十几只鸬鹚下水,几个小时后,大鱼小鱼满仓。运气好的时候,3斤重的甲鱼都能被鸬鹚咬上来。”庄根华告诉记者,他曾养过一只特别出色的雄性鸬鹚,一入水就不停捕鱼,还捕到过一条30多斤重的大青鱼。 用鸬鹚捕鱼的时间、地点是有讲究的,一般来说,每年秋冬季是鸬鹚捕鱼的最佳时机。但也不是什么地方都适宜放鸬鹚捕鱼。庄根华自有一套经验,他选择的水域,水要干净,水域要宽敞,但水流又不能太急,这样才会有所收获。 长时间与鸬鹚相处,庄根华与它们有着深厚的感情,在他眼里,鸬鹚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他说:“小鸬鹚买来后,12个月大就要开始训练,而鸬鹚10岁后,视力会出现问题,就没法下水捕鱼了。通常,鸬鹚寿命在13年左右。当鸬鹚年老体衰时,我每天买来新鲜的鱼喂它,一直喂到生命的最后。每当鸬鹚离世,我心里非常难受。” 三年前,因为年事已高,庄根华已不再在南塘河里捕鱼了,但他家里仍养着6只鸬鹚,每天像宝贝一样侍候着。与江河相依,与鸬鹚作伴的生活,已深深烙在老人的心里。 记者 胡龙召 文/摄 通讯员 周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