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9版:都市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1年11月16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海曙一家爱心粥坊 昨重装迎客

这位八旬老人已连续6年 为粥坊捐款,每月1500元

    昨天一大早,经过一个月重新装修的海曙区鼓楼街道文昌社区百岁粥坊开门迎客。许多得到消息的“老顾客”纷纷赶来,美美地吃上了一顿久违的早点套餐。86岁的沈秀凤也闻讯赶来,但她并不是来吃早点的,而是送来了1500元现金。

    “沈阿姨每个月都会捐款1500元给我们粥坊,从粥坊成立一直持续到现在,已经6年多了。”负责百岁粥坊运营的志愿者周惠英说。

    6年来捐赠金额达10多万元

    百岁粥坊成立于2015年6月。当时,社区党委书记周晓红刚刚上任,在社区进行了一番调研。结果发现,不少社区老人存在“就餐难”问题。“中餐、晚餐可以联系第三方提供服务,早餐怎么办?”周惠英说,经过多次居民会议讨论,社区决定开设爱心粥坊。

    “当时,25位平均年龄66岁的居民志愿者,与社区热心居民一起,众筹了9万元。”周惠英说,其中就包括沈秀凤的3000元。自此之后,沈秀凤每个月都会准时到百岁粥坊捐赠1500元。“每个月8日发退休工资,沈阿姨就会在两天内把钱拿过来。”

    更让周惠英感动的是,即便沈秀凤每年会到海南住上4个月,她也不会忘记把这4个月共6000元的捐款补上。记者在重新装修好的百岁粥坊里看到,有一面墙上专门张贴了一张“爱心捐赠名单”,在沈秀凤的名字后面,捐赠金额的数字达到了102500元。

    在这个名单里,还能找到沈秀凤的女儿刘女士的名字,捐赠金额也达到了14000多元。“我们每年会煮一些腊八粥。沈阿姨的女儿收到我们送去的腊八粥,一定要捐款答谢。”周惠英说,上次粥坊的一个冷柜坏了,沈阿姨的女儿立马买了一个新的送来。

    “我希望大家都能过上幸福的生活”

    “现在我们生活好了。想想我小时候的苦难生活,我就希望这段历史不要重现,大家都能过上幸福的生活。”沈秀凤说,她10岁就没了父亲,17岁母亲去世。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沈秀凤的生活才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15岁考上了小学,从小学五年级开始念;后来又考上了宁波女子中学,相恋并结婚,婚后跟随爱人去了青海,10年后回到了宁波。

    退休后,沈秀凤没能闲下来,又到居委会工作了10年。再次“退休”后,她仍然是社区志愿者主力,还是一名和谐促进员。小区有什么事,她都会热心帮忙。上几天,她还和其他志愿者一起,在社区里到处捡拾烟头。

    沈秀凤说,现在家庭条件好多了,女儿还开办了企业。“捐的钱不多,希望百岁粥坊能一直开下去,让更多有需要的人能一早就喝到一碗热气腾腾的粥。”

    粥、包子、鸡蛋加小菜只要1元钱

    在百岁粥坊,喝上一碗热气腾腾的粥,配上两个包子、一个鸡蛋,几样小菜的话,需要多少钱呢?答案是:1元。

    但粥坊每月食材、水电等的基本花销在4000元左右。“碰到传统节日还会加餐,比如粽子、月饼;还有电饭煲、保温桶等一些电器厨具的损耗更新,多亏了像沈阿姨这样的好心人和爱心企业、爱心组织。”周惠英说,在粥坊另一名志愿者手里还有一本账,记下了这么多年来粥坊收到的捐赠:

    居民王本行阿姨捐出省吃俭用的1万元,为粥坊购置了桌椅和沙发;居民滕阿姨每年都会专门到章水山区采购上百斤的羊尾笋,给粥坊“加菜”;居民邵敬诚老伯在自己过90大寿时,捐出了子女孝敬他的1万元礼金;辖区幼儿园、小学组织爱心义卖,将爱心款捐给了粥坊;还有海曙的机关单位、爱心企业、爱心人士等,也给粥坊捐过善款……

    记者注意到,装修后的百岁粥坊粉刷一新,还在墙上增加了不少装饰和宣传画框。在门口,周惠英每遇到一名老人,就会告诉他粥坊重新营业了。“周一到周五,欢迎环卫工人来这里吃早餐。”周惠英对着一名环卫工人喊道。

    记者 林伟

    通讯员 唐悦旻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