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都市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1年11月17日 星期三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树立理性消费观念,警惕互联网贷款风险

    近日,张先生接到一自称某银行信贷中心客服的电话,对方以无需征信、无抵押、担保放款为由,让张先生添加客服,并下载“××贷”APP。张先生在该APP申请了5万元贷款额度后却无法提现,对方谎称张先生银行卡号填写有误,导致账号被冻结,需要交纳解冻费才可提现,同时承诺解冻后交纳的解冻费会全额退还给他。因张先生平常与银行业务往来较频繁,听闻客服人员要求他交纳费用,心生疑虑,于是拨打了该行客服热线,从而避免了经济损失。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居民的消费潜力也逐渐释放。一些互联网金融公司以优惠活动为借口吸引用户甚至发布一些虚假信息诱导用户,存在过度借贷甚至诈骗的风险隐患。

    为此,浙商银行宁波分行梳理了互联网贷款存在的以下几种风险:

    一是信息披露不当,存在销售误导风险。一些机构或网络平台在宣传时,片面强调日息低、有免息期、可零息分期、无抵押、无需征信等条件,而实际情况是虽然没有利息,但有“服务费”“手续费”“逾期计费”等,这和实际综合年化利率水平可能会很大;而无抵押、无担保却要交大额保证金,最终导致血本无归。

    二是过度包装营销,陷入盲目无节制消费陷阱。一些机构在各种消费场景中过度宣扬借贷消费、超前享受观念,甚至有的未成年人、青少年在网络平台借线后,给明星打榜、集资、包场、送“粉丝应援礼”“借贷追星”现象蔓延。

    三是过度收集并滥用客户信息,存在个人信息使用不当和泄露风险。部分网络平台的网贷营销罔顾消费者利益,利用“土味”“奇葩”广告吸引流量,套取客户信息。在营销或借贷过程中,通过广告页面过度收集并滥用客户信息,甚至在消费者不知情的情况下,将客户信息在平台方、贷款机构、出资方等之间流转,侵害了消费者信息安全权。

    为此,宁波银保监局提醒广大消费者,要树立理性消费观,合理使用借贷产品,警惕互联网贷款风险。

    记者 徐文燕 

    通讯员 朱春燕 顾盈瑜 赵振炜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