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今视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1年11月19日 星期五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院士之乡宁波 又见“一门双院士”

2021年两院院士增选结果揭晓

马余强(左)、马余刚(右)兄弟在余姚八中梁弄校址合影(资料图片)。

图片来源:余姚新闻微信公众号

    其中两位系甬籍,另有一位在宁波出生、长大

    随着2021年两院院士增选结果揭晓,甬籍院士的数量增加到120位。今年新增的两位甬籍院士,分别是马余强和李骏,两人都当选了中国科学院院士。此外,今年新晋中国工程院院士的应汉杰,虽然不是甬籍,却在宁波出生、长大,与宁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宁波又见“一门双院士”

    马余强,1964年出生在余姚市鹿亭乡晓云村,理学博士。现任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物理学与化学和生命科学交叉的软凝聚态物理领域研究,在国际知名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0余篇,主持过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等国家级项目。

    马余强是家中长子,毕业于宁波师范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1993年获南京大学理学博士学位,1995年被聘为南京大学物理学教授,1997年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1999年荣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1年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现为南京大学物质科学前沿理论研究中心主任。

    此前,马余强的弟弟马余刚,于201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马余刚出生于1968年,核物理学家,现为复旦大学现代物理研究所特聘教授。1982年9月至1985年6月,马余刚就读于余姚八中(原梁弄中学),本科就读于杭州大学物理系,后被免试推荐进入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读硕士,又进入中科院原子核研究所读博士。1994年,26岁的马余刚被破格升为中科院原子核研究所研究员、博导。

    马余强当选院士后,宁波又涌现了“一门双院士”的佳话。此前,祖籍为宁波镇海的杨福愉、杨福家兄弟,成为了第一对甬籍“院士兄弟”,马余强、马余刚兄弟是第二对。

    享受教书育人的李骏院士

    新晋中国科学院院士的李骏出生在上海,籍贯是宁波鄞州。198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数学系,1984年在复旦大学数学研究所获硕士学位,1989年在哈佛大学获博士学位,美国斯坦福大学终身教授、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双聘教授、上海数学中心首席教授。

    李骏的研究方向是基础数学中的代数几何。他认为,基础数学研究总和应用相关,可以为其他学科的研究提供基础。他还说,数学的神奇在于,每一次重大研究过程中,总会有很多重要的直觉不见了,但是又会产生新的直觉,带你走向新的发现,感受数学的美妙,拓展数学研究的边界。

    除了做基础数学研究外,李骏还十分享受教书育人的过程。他表示,给本科生上课就像看着自己的孩子成长,每天都会有新的快乐。回国后,他每年都会给复旦数学系的本科生上基础课。上过他课的学生说,李骏授课最大的特点是,总能从现实中的案例出发,深入浅出地为学生讲高深的数学理论。

    从金堂村飞出的“金凤凰”

    除了两位新晋中国科学院院士外,今年新增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中,也有一位院士与宁波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他就是现任国家生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应汉杰。尽管应汉杰籍贯是江苏,但他出生在宁波,成长在宁波。

    应汉杰,1969年出生在慈溪,在慈溪宗汉街道金堂村长大,初中就读于宗汉高王中学,高中就读于周巷中学。应汉杰出身于农民家庭,他朴实的父母始终认为,学知识懂文化考上好大学才是孩子应该走的成才之路,也正是这样重视教育的家风,深深鼓舞着他坚持求学。

    据了解,应汉杰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生物分离工程、酶工程。讲授生物分离工程、药学进展等课程。他开发了治疗心肌缺血、糖尿病等多个疾病的新药。

    在应汉杰的成才之路上,慈溪市宗汉街道金堂村重视教育的氛围也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据了解,金堂村自古就有尊师重教的传统,学习氛围相当浓厚,上世纪80年代以来,该村走出了多位名校博士。

    记者 吴正彬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