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月湖再现《双燕》景观原生风貌。 |
|
在月湖畔观景台写生的人们。 |
千年宁波史,一半在月湖。月湖承载着宁波的岁月变迁与城市记忆。近日,随着天一阁·月湖景区二期提升工程进入收尾阶段,景区花屿的袁宅再现著名画家吴冠中名作《双燕》中“粉墙黛瓦、双燕蹁跹”的景观原生风貌,引来许多市民游客打卡,堪称“引流神器”。 A 现场 与吴冠中“一起”赏景绘画 昨天下午,记者来到月湖畔袁宅前,白墙黛瓦、柳树垂枝、欢快燕子……眼前重现的景观几乎可与吴冠中画作《双燕》相重叠,尽显江南筋骨。 再看袁宅对岸的观景台一带,虽非周末,不少途经此地的市民游客纷纷驻足,拍照、散步,一睹《双燕》芳姿,“最近这里很热闹,尤其周末总有不少学生前来写生,最多见过20多人组团的,从小学生到大学生都有,老年群体也不少。”天一阁月湖景区管理办公室管理服务中心副主任曾金宇告诉记者,随着《双燕》图景再现,前来花屿打卡的游客明显增多,“附近同样在做景观提升的院士林,也很受欢迎。” “站在观景台,有种跟吴冠中先生‘一起’赏景绘画的奇妙感觉。”市民余小姐自幼在月湖边长大,见证了月湖的变迁,“月湖还有很多有故事的景点,近年来正在改造修复中,这些景点的提升工程有助于人们了解月湖、了解宁波。”同时记者注意到,在抖音、小红书、微信视频号等短视频平台,关于打卡《双燕》图景的作品也呈扎堆之势,在抖音,近期关于“宁波天一阁月湖”的话题约11.5万次播放。 B 回顾 在月湖畔遇见“秀丽江南” 在吴冠中众多江南题材的画作中,以《双燕》为题的作品是其最爱。 他生前多次谈到:“我一辈子断断续续总在画江南,在众多江南题材的作品中,甚至在我的全部作品中,我认为最突出、最具代表性的是《双燕》。” 根据吴冠中自己的考证,《双燕》原型就是宁波的花屿袁宅。吴冠中曾在《文汇报》撰文回忆,上世纪80年代初在他任教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期间,曾带领学生周游江南写生实习:“我们离开舟山回宁波,到宁波火车站,离开车尚有富裕时间,我们便到附近观察。我被几家民居吸引,激动了,匆匆画速写。(研究生)钟蜀珩看看将近开车时间,催我急急奔回车站,路人见我们一男一女一老一少在猛追,以为出了什么事故。我们踏进车厢,车也就慢慢启动了。这民居,就是《双燕》的母体。” 他们对宁波的印象又如何?当年与吴冠中同游的钟蜀珩对于宁波的记录是这样的:“是我所见过的最雅静、最秀丽的小城市,街上的车少,人似乎也少,房屋和路面十分清洁,但却多垂柳、小河,河水比苏州城里要清净多了。” C 看点 进入收尾阶段,夜景可期 记者采访获悉,目前天一阁·月湖景区二期提升工程进入收尾阶段,“墙体、观景台灯光的稳定性还在测试中,除了白天,接下来的美丽夜景也很值得期待。”天一阁月湖景区管理办公室管理服务中心副主任曾金宇告诉记者。 据了解,本次提升工程在天一阁·月湖景区一平方公里范围内,东至镇明路沿线,西至北斗河,南至三支街、长春路,北至中山西路,主要涉及天一阁广场、马衙街以及月湖南北区域。 景区参照吴冠中《双燕》图以及在花屿的《双燕》“母体”,在临湖建筑袁宅外恢复当年的画面场景,让游客在观景台远眺粉墙黛瓦、双燕翩跹,流连那一抹乡情,那一份乡思。 据悉,《双燕》的主角袁宅在之前被风雨长廊遮挡,而画作焦点——大杨柳树,也仅剩下一个草木丛,这一次的工程,对花屿“双燕”进行了重点打造。另外,原来的风雨长廊部分被拆除,根据画作中柳树的位置,袁宅前也栽下了一棵新树。阳光下,柳树的影子投映在袁宅的砖瓦上,配合几声不时响起的鸟鸣,这样的一派景色与画作非常契合。 D 观点 在《双燕》图景中对话月湖宋韵 《双燕》图景再现对甬城意义何在?对此,宁波市滨海城市文化研究院副院长、市影视产业协会监事朱友君接受了记者采访。 “成功的人文景观在于能将历史元素、自然风光和艺术创作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基于‘月湖十洲’的深厚底蕴,当年吴冠中先生漫步在湖边,偶见对岸袁宅垂柳,想来也是有感而作《双燕》图。如今修复外观、延长景线,使得众多游客前来打卡,这正是人文景观赋予的内在意象,连接起了广大市民和吴先生眼中美景的对话渠道。”朱友君说。 同时,《双燕》落花屿,依托袁宅,源自开创南宋四明学派的“淳熙四先生”之一袁燮,以及后来的城南书院诸生。“书香树绿,诗雅水映,更显现出近宋韵文化的延绵。城市景观本无需过多的浓墨彩妆,轻轻留出一处白,慢慢合上一段时光,就会促使市民愿意聚集洗心,卸下一身喧嚣。静思或者慢游,轻绘或者镜闪,切中游客驻足心间。”朱友君认为,欣赏和维护好《双燕》图景,不仅能凸显月湖孕育宁波文脉的魅力,更是为宁波拓展文旅开发思维和满足市民深层次人文需求,提供了“单点扎根、百花送香”的有益探索。记者 谢舒奕 文/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