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今视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1年11月26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奥运会5金,全运会竞技项目20金、群体项目4金,书写宁波骄傲

体育强市建设,托举起竞技体育“模范生”

▲东京奥运会上夺金的四位宁波选手汪顺、石智勇、杨倩、管晨辰(从左到右)。

《体坛报》供图

    11月25日,宁波奥运全运健儿凯旋总结表彰大会暨全市体育工作会议在市行政会议中心举行。今年的国际、国内顶级竞技体育赛场上,宁波健儿取得傲人成绩:东京奥运会勇夺5金;第十四届全运会获20金11银11铜,另外在群体项目比赛中已经获得4金1银3铜(目前比赛尚未全部结束)。

    这些优秀运动员以争先创优“模范生”姿态为宁波争光添彩,作为站在竞技体育金字塔尖的明星,托举起他们的正是坚定有力的体育强市建设——近年来,宁波不断推动体育工作全面融入大局,形成政府主导有力、社会规范有序、市场充满活力、群众积极参与、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公共服务完善的体育发展新格局。不止是竞技体育,我市群众体育、体育产业、体育文化和体育治理等,也都走在全省前列。

    一位健将就是一张 靓丽的“城市名片”

    今年的东京奥运会和全国运动会上,宁波健儿均创造了历史最好成绩。

    第32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7月23日至8月8日在东京举行,我市杨倩、石智勇、汪顺、管晨辰、李玲、余依婷、张兴嘉7名运动员,以及2名教练员和1名队医入选中国体育代表团。最终杨倩荣获两金,石智勇实现蝉联,汪顺泳池报喜,管晨辰技惊天下……他们共获5枚金牌,破1项世界纪录、1项奥运会纪录,金牌数量位居国内所有城市之首。

    杨倩的沉着冷静、石智勇的霸气自信、汪顺的坚持不懈、管晨辰的“加油中国”刮起了一阵阵旋风,极大弘扬了宁波的硬核力量。“宁波”这个关键词在互联网上的搜索量一路攀升,城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

    一个月后的第十四届全运会上,宁波运动员分别有106人、130人参加竞技体育项目、群众体育赛事和活动,是有史以来参赛人数最多、参加项目最全、取得成绩最佳的一届。从上届全运会在5个项目上获9金,到本届在9个项目上获20金,获得奖牌的项目从9个扩大到15个,展示了宁波运动员综合竞争力的大幅提升,项目的基础实力明显增厚。一方面汪顺、杨倩、石智勇、余依婷等奥运选手继续高歌猛进,另一方面羽毛球的周昊东/王昶、自由式摔跤的袁绍华、场地自行车的严炜明等选手,都是浙江运动员在该项目的全运会历史首金……

    20块金牌占浙江代表团所获金牌数四成以上,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仅次于广州列第二位。值得称道的是,射击奥运冠军杨倩在全运会上点燃主火炬,成为“00后”年轻运动员的代表,在全运会开幕当天就带给人们惊喜;汪顺作为浙江代表团旗手入场,其帅气和自信,赢得了众多体育迷的称赞。他们的风采,再次体现了宁波运动员的良好精神风貌。

    文化和产业并举 谱写体育强市新篇章

    近年来,我市体育部门始终致力于促进体育文化繁荣发展,助力提升区域文化软实力,建设独具魅力的体育强市。

    宁波市政府与浙江省体育局、中体产业集团进行战略合作;与沿海计划单列市成立时尚体育城市战略联盟,深化与各大高校、中字企业和有关部门的深度合作,构建大体育格局,今年,中国皮划艇、赛艇协会总部和国家训练基地正式落户宁波;与中国帆船帆板运动协会开展战略合作,中国青少年帆船示范基地、中国内湖帆船产业实验基地落户东钱湖;积极推进世界帆联常驻办事机构及相关赛事会议落户宁波。这既有助于塑造宁波开放创新、时尚活力、美好健康的城市体育文化特质,也能够推动体育文化和赛事交流,进一步扩大宁波体育的国际国内影响力。

    体育产业方面,正逐步形成布局更趋合理、体系更加完善、供给更为丰富、市场主体更有活力的格局。作为首批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今年5月,宁波市政府印发了《宁波市推进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建设实施方案》。宁波市体育局则首次发布《2020年度宁波市居民体育消费调查分析报告》,调查结果显示,我市2020年居民体育消费总规模达到2524402.51万元,人均体育消费为2684.31元,占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的7.8%,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4.5%。

    全市体育产业总规模从2015年的284.64亿元增至2020年的700亿元,占全省比重四分之一,年均增长21%以上;体育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1.1%增加到1.65%,逐步进入高质量发展。目前全市共有5810家体育法人和产业活动单位,其中包括大丰、海尔斯、雪狼等一大批体育知名品牌。今年,市体育局适时推出《宁波市体育名品培育工程》,旨在培育一批拥有自主品牌的体育制(智)造业领军企业,大力发展竞赛表演、运动休闲、健身服务等业态。

    激发城市活力,探索不会停歇。宁波体育在谱写了浓墨重彩的篇章之后,继续新征程:为锻造硬核力量、唱好“双城记”、建好示范区、当好模范生,加快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和建设共同富裕先行市贡献体育力量。

    记者 戴斌 通讯员 郑俊之

    竞技体育之花 植根于群众生活土壤

    “金牌背后,是竞技体育多元模式的成功,更得益于宁波这块体育事业的热土。”市体育局负责人表示,竞技体育是花,植根于群众体育、社区生活的深厚土壤中。

    全运会开幕前,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和个人及体育系统先进集体和个人表彰大会召开,宁波市体育总会等16个先进集体和14位先进个人获此殊荣,部分代表受到习近平总书记接见。这是对宁波群众体育的莫大肯定和激励。

    本届全运会群众项目赛事和展演活动,宁波运动员约130人参加19个大项27个小项的比赛,参赛项目和参赛人数均居省内城市之首。在已经结束的14个大项中取得比赛类项目4金1银3铜,4枚金牌所在的项目分别是塑质地掷球女子三人赛、大金属地掷球女子双人连续抛击、围棋女子个人公开组、男子沙滩足球。

    正是全民健身水平的显著提高、人民参与锻炼健身的热情大幅增长,为这座城市营造了浓厚的体育氛围,也为“冠军之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市体育局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底,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占比为41.2%,国民体质监测合格率达93.8%。全市民政登记的体育社会组织505个,乡镇(街道)备案的基层体育组织1700余个。每年举行各类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4000余场,直接参与200余万人次,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截至2020年,宁波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2.4平方米,超过省平均水平,“15分钟健身圈”基本形成,将体育与生活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今年10月,《宁波市全民健身条例》正式实施,更是让甬城全民健身有法可依,市民合法健身权益有了更好保障。健康的身体是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前提,宁波走出一条颇具特色的全民健身发展之路:每三年对体育设施专项规划进行评估;明确新建住宅区群众健身相关设施配套标准;开展未来社区健身场景标准研究;推进健身设施多元建设,大力发展群众身边的“体育+公园”“百姓健身房”等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在全国率先创办青少年运动健康管理中心……

    与此同时,“一人一技”“全民健身大讲堂”等体育公益技能培训惠及百万市民,其中“一人一技”培训指导站已达45个,自创办以来线下、线上培训活动累计受益近1200万人次,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宁波实现了竞技体育、群众体育的比翼齐飞,正是宁波体育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宗旨、深入贯彻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最好证明。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