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三江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1年11月28日 星期日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城中的寺庵

周东旭

天宁寺塔。 仇晖 摄

    在老底子宁波六个城门内,有73处寺庵(据光绪《鄞县志》)。而今与之有关的还剩6处:天宁寺塔、白衣寺、延庆寺、观宗寺、天封塔、湖心寺旧址(月湖庵)。其中,天宁寺塔与天封塔,只剩一塔,并无寺院。白衣寺大殿与厢房均存,但期待修复。湖心寺旧址(月湖庵)在月湖花屿中,一直作其他用途。延庆寺则为市佛教协会办公场所。作为宗教活动场所的,只有观宗寺与佛教居士林。不过留存的寺庵,均公布为文保单位。下面选4处简述一下来龙去脉。

    1、天宁寺

    天宁寺的遗迹,在中山西路上还有一个砖塔,它是我国江南地区现存原体保存最完整的唯一一座唐代密檐式砖塔。据著名古建筑学家祁英涛、罗哲文先生实地勘察后认为,它具有重大价值。因为造塔的砖上有铭文“咸通四年”(863)字样,所以又叫称作咸通塔。唐时,寺院前有双塔,现今剩下的只是一个西塔。

    天宁寺始建于唐大中五年(851),初名国宁寺。唐长庆元年(821),明州州治从鄞江小溪迁往三江口,建子城。子城就是现今的宁波鼓楼。三十年后明州人在子城边上建造了这个寺院。北宋政和元年(1111)敕改“天宁万寿寺”。南宋建炎间,毁于兵火,后又重建。元至大二年(1309)毁于倭寇,又重建。明洪武十五年(1382)定为“天宁禅寺”。正统六年(1441)重建藏殿;十年,建了千佛阁。成化元年(1465)建了罗汉殿,殿中作田字式,塑了五百罗汉。嘉靖年间,日本入寇,割寺东地为演武场,把罗汉殿迁于佛殿之后。

    康熙年间,一场灾难,让天宁寺又化为灰烬。据《闻志续纪》上记载:“康熙二十三年甲子三月十二日巳刻,火起桥外民居,延至街上。先毁寺前楼门,随及山门。其门与右经藏、左钟楼相距甚远。倏毁经藏,藏中之经有高扬至十数里外不损者。忽又毁钟楼及大钟。俄而殿鸱尾烟起,辄毁殿暨罗汉殿、斋楼、方丈无遗。亦火之最奇变者也。”

    康熙五十八年(1719),和尚明文和他的徒弟实贵,开始募捐恢复天宁寺,先造钟楼,并铸了钟。五十九年重建大殿、天王殿。次年建罗汉堂。嘉庆二十二年(1817),僧人大晓修造大殿、罗汉堂,别建楼房数十间于殿右,至道光二年(1822)完工。

    道光十七年,天宁禅寺改名天灵寺。1839年,寺里铸造了一口大钟,挂在大钟楼上。两年后,即1841年1月13日,英国侵略军占领宁波后,对宁波大肆劫掠。据史料记载,英军“将庙宇、学院钟鼎尽行取去,凡铜磬炉一切铜器皆搬上船,铜钱亦尽行搜刮”。1935年编撰的《鄞县通志》里就提到过,“道光二十一年,英兵踞城毁佛像,掳钟出海”。此钟现在大英博物馆的一个展厅里,被称为“宁波大钟”。

    2、天封塔

    天封塔,始建于唐武后“天册万岁”年,完工于“万岁登封”年。取两个年号中各一个字,命名为“天封塔”。宁波童谣这样说:“天封塔,十八格。唐朝造起天封塔,沙泥堆聚积成塔,鲁班师傅会呆煞。”

    宋代建炎年间毁于兵火,绍兴年间和尚德华重建。天童寺僧宏知写了一篇文章记载这次建塔过程。当时有一个叫范铨的人,乐善好施,曾经碰到过一个神仙,给了他一颗灵丹,说自己吃了可以保一生,如果留下来就是一家的镇家之宝。范铨想,自己吃了或当作镇家之宝,意义不大,所以贡献出来,放在天封塔上,永镇四明。

    后来,天封塔又毁毁建建多次。

    明永乐十年雷火击毁三层,又修;嘉靖三十六年台风飞堕塔顶,三十八年郡守周希哲重修,大司马张时彻为之记。清顺治十七年,主持等宝募资大修。周围壁上邀请名人题画,据此林时对与闻性道辑刻《天封浮图倡和诗》二卷。雍正九年,巡道孙诏、知府曹秉仁命监生信尔玑、生员朱世煃、住僧果心,劝募重修;修好的时候,塔顶放光一道。第二年修建四层的时候,拆出镇塔宝丹石匣子一个,据说就是宋代范铨放下的那个,于是仍旧放回原来的地方。乾隆十六年八月、台风大作,又飞堕塔顶;二十一年巡道范清洪,郡守□□□(碑文毁裂,名缺)、县令余陞广谕绅士募资重修,因经费不足,由太学生洪朝校加捐银三千两,落成其事;二十四年树立碑记,象山县知县史鸣皋撰文,鄞县籍监生王楷书丹。嘉庆三年(1798)十二月初三夜火起,七级俱毁(指木构部份),并新旧碑版,无一存者。起火原因是,木工何天富修补檐桷栏干,其工自上而下,甫及三级,木屑积于内;点塔灯者,遗火不觉,遂致焚燎无救,烧掉外檐、平座和拱干,以及底层廊子(副阶)。

    早在后汉乾祐三年,就有人开始修建配套的天封塔院。宋大中祥符三年赐天封院。同样毁于建炎兵灾。绍兴十四年,太守莫将重建。寺院的兴废与塔一样。在嘉庆三年十二月,塔被火烧后,塔院也从此衰败。

    1984年6月,宁波市考古研究所对天封塔的地宫进行了考古发掘,发现塔基是宋代的,地宫没有开封过。出土两百余斤古钱,有四十多个品种,最早是“秦半两”,最迟是“绍兴元宝”。一二层是宋代原物,古砖印模铭文为“甲子年”、“甲子年孔安仁”和“乙丑塔记匝”。这与《四明谈助》记载的“其下二层固其旧”相符合。塔顶铁铸的覆钵铭文是元代的,其余各层仍有宋代古砖铭文,说明是元代修建的。

    现存者为1984年落架重修。修茸一新的天封塔,塔高51.5米,呈六角形,七明七暗,共十四层。朱栏青瓦,飞檐翼角,角端悬垂着铜铸的风铃,保存了宋塔玲珑精巧、古朴庄重的韵味。

    3、延庆寺

    延庆寺历史上在月湖旁边的日湖莲心岛上,如始于后周广德三年,初名“报恩院”。宋至道中僧知礼传天台止观法,宋真宗派遣使者以礼相待。知礼法师是一代高僧,字约言,俗姓金,居住在城中的白塔巷。他十五岁时出家,跟从宝云寺义通法师学天台宗。

    大中祥符三年,改名为“延庆院”,赐“南湖福地”额,称天下讲宗五山之第二。天圣间,曾公亮置田辟舍。南宋建炎间,寺毁于兵火,圆辨琛复建,又创起信阁。嘉定十三年,和尚以为大悲像太小了,欲重新塑造,剖开塑像的里面,有纸条写着,动此者水火为灾。不幸应了谶语,没过多长时间,寺毁像灭。

    后来,丞相史弥远重建寺院。

    元朝泰定元年,普洽建方丈。至正六年,子思重建大殿,梦堂记之。

    明洪武二十年,必彰建罗云堂。宣德三年,大回建涌岩,又建禅悦堂及东廊。四年建塔院于大殿之东。正统八年,大振建钟楼、经阁。成化三年建能仁堂于罗云堂西南。万历五年,中书余廷槐重修寺及罗云堂,太学杨承鲲写了一篇文章记载经过。三十二年,道如等募修佛殿,后沈尚宝泰鸿捐金重修,沈一贯写记。

    清顺治年间,罗云堂、山门都倒塌,康熙七年钟楼倒塌,十一观堂僧照生重建。

    清朝初年,黄宗羲曾借延庆寺开设过“证人讲会”。清道光十七年,僧毓材重建法堂、大殿。今存大殿即是当时所建。七开间,建筑面积1200多平方,重檐歇山。七开间,估计是浙江省内最大的佛殿。“文革”后延庆寺仍留有四大殿堂,由北至南分别为天王殿、吉祥殿、方丈殿、藏经楼。2011年又维修过一次。

    4、观宗寺

    观宗寺是在延庆寺的十六观堂的基础上另立门户的,最早可以溯源到宋代的介然和尚。元丰年间,僧介然在延庆寺西南隅募建十六观堂,初名“净土院”。南宋建炎年间,金人犯明州,毁了延庆寺,冲入观堂中,介然端然坐堂中,面无惧色。金人掳走老和尚,而那十六观堂却得以岿然独存。后来屡废屡建,又屡建屡废。清代乾隆年间,有个介清和尚云游四海,路上没有地方挂单,他就在大树底下坐到天亮,于是发心修造更多的寺院接待云游的僧人。有一天,来到宁波,看到观堂,满目萧瑟,恻然心动,决定要把这个观堂兴复起来。经过一番努力,使得观堂颇具规模。到民国元年冬天,延庆寺请来了谛闲法师主持十六观堂。谛闲法师名古虚,字谛闲,号卓三。浙江黄岩人,俗姓朱。谛闲法师把十六观堂改名为“观宗寺”。他为人谦和,持身有则,自受任住持后,不辞辛劳,将大殿、天王殿、念佛堂、禅堂、藏经阁等,整修一新,并创设了观宗研究社,被誉为观宗寺中兴之祖,慕名而来的人多得不得了。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