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众生相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1年12月02日 星期四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发现女儿卧室有个洞,父亲怀疑隔壁邻居偷窥

一场误会掀起轩然大波

    当发现16岁女儿卧室靠床的墙上有个巴掌大的洞时,父亲不淡定了,怀疑邻居偷窥。找调委会、报警,掀起轩然大波,而后经调查竟然是一场误会。而如何平息邻居对名誉被侵犯的恼火以及该事件余波,则是个难题。近日,奉化人民调解委员会向记者披露了巧妙化解这起邻里纠纷的过程。

    两人恶语相向扬言要“动手”

    奉化某村的张先生向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反映,他16岁女儿卧室靠床的墙上有个大洞,隔壁邻居徐先生可能借此偷窥。张先生说这话时,情绪非常激动。调委会工作人员察觉事态严重,安抚他后,会同司法所工作人员立即赶往他家。

    经过实地勘察,发现情况确实如张先生描述,那个洞有成人巴掌大。随即,张先生在调委会工作人员建议下报警,同时让其女儿暂时搬离那个卧室。民警出警并通知隔壁徐先生,大家一起到墙的另一面查看情况,结果另一边房屋长年空置,只放了一些杂物,而且墙面没有任何破损。但张先生不信任,坚持墙上的洞就是徐先生所为。

    徐先生十分恼火,他表示这绝不是自己所为,张先生在村里散播其偷窥的谣言,给他造成了恶劣的影响,要求其赔礼道歉。

    调委会介入调解,进一步调查,发现徐先生家的那堵墙另一面没有任何破损,可能因为是木结构,墙角大概有一厘米宽的裂痕。对此,张先生仍固执己见,认定徐先生偷窥。为了有个权威的、有说服力的结论,公安机关对此进行技术鉴定,并出具了权威的鉴定报告,结论为该墙洞并非通过隔壁墙挖凿的。

    拿到鉴定报告后,张先生态度缓和了不少,但依旧不肯低头认错。而徐先生积攒多日的怒气一股脑地冒出来,他说农村是个熟人社会,低头不见抬头见,张先生在没有确凿证据的情况下,就在村里大肆污蔑他。乡里乡亲、街坊邻居有拿此事作为谈资的,有嗤之以鼻的,甚至于还有气愤不过找上门来的,以致数日没睡过一个安稳觉。

    徐先生怒斥张先生极度不负责任的行为实在恶劣。两人你一言我一语互不相让,继而恶语相向,并扬言要“动手”解决问题,调解员极力阻止才避免场面失控。

    采用“背对背”方式化解矛盾

    调解员当即决定采用“背对背”的方式化解这场“恩怨”。调解员先对张先生表达同理心,表示作为父母谁碰到这种事都难免过激,但既然权威鉴定结果为不存在“凿壁偷窥”的情况,就要接受事实,这个结果对于女儿来说是好的。进而调解员向张先生阐述法律法规规定,言明相关法律责任。根据《侵权责任法》第二条第一款规定:“侵害民事权益,应当依照本法承担侵权责任。”民事权益,包括名誉权。该误会是由张先生引起的,确实给徐先生造成不小影响,应该主动消除,赔礼道歉。如果张先生继续不顾事实,向其他人宣扬徐先生偷窥其女儿,可能还要承担行政责任。在调解员于情、于理、于法的劝说下,张先生开始转变态度,愿意向徐先生道歉,并在村里消除影响。

    接着调解员劝说徐先生换位思考,理解张先生后续一连串不理性的过激行为都是为孩子紧张所致,而且其现在已认识到错误、愿意赔礼道歉。

    最终,经过多番沟通协调,双方在调解员的主持下,在村干部的见证下,签订了调解协议书,握手言和。

    调解员告诉记者,因为该案涉及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当事人情绪激动,使调解工作颇为棘手。这个案子得以成功调解,关键在于调解员前期不偏听偏信,先深入现场细致观察了解,再邀请公安机关出具权威的鉴定报告,查清真实情况,掌握事实依据,为后续调解工作奠定了基础。

    记者 殷欣欣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