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灵夕照 |
清代,宁波东钱湖陶公山忻氏出过一个人,名叫忻恕。这个人在历史上不太有名,人们只知道他字汝修,号仰峰,喜欢写诗,对老家很有感情。他把自己对湖山的热爱倾注到笔端,著有《近水楼遗稿》。 诗集里,忻恕第一次提出了“钱湖十景”的概念,并为每一景都作了一首七言诗,分别为陶公钓矶、余相书楼、百步耸翠、霞屿锁岚、双虹落彩、二灵夕照、上林晓钟、芦汀宿雁、殷湾渔火、白石仙枰。如果要评东钱湖旅游推广大使,忻恕一定榜上有名。 “钱湖十景”中原真性最强 其中那首《二灵夕照》是这么写的:“气昏日夕霭苍苍,独占群峦艳晚妆。数点飞鸦寒布黑,几株疏树淡描黄。倒含塔顶现奇彩,返照佛头开宝光。一幅诗情兼画景,下山樵担著番忙。” 时光更迭,“钱湖十景”维持原貌的不多。盘算下来,也就只有“二灵夕照”原真性最强,塔还是宋代的塔,太阳也还是那年的太阳。 过去很长时间里,因为地理位置相对偏僻,往来交通不便,二灵塔人迹罕至。七八年前,人们去二灵塔还只有从小普陀请船工帮忙走水路,或者翻两个多小时的山,越过好几道岭方能抵达。 得名于二灵山,夕阳西下时最美 二灵塔得名于二灵山。二灵山又名蛇山,是东钱湖下水港口突出于湖面的半岛,坡度平缓,三面环湖,风光秀丽。据明代的《宁波府简要志》载,二灵山是因“山灵水灵”故名。位于山顶的宋塔俯临清波,夕阳西下,湖面塔影横斜,为二灵最美之时,成就了“二灵夕照”的美名。 成书于民国的《东钱湖志》在“二灵寺”条目有云:“钱文穆王命韶国师建石塔七层,有庵曰金襕。”北宋熙宁年间,从走马塘走出来的御史陈禾喜欢这里,曾在此筑室读书,传说亦归葬于此。北宋有位知和禅师也在这里住,还养了两只老虎为伴,他的院子也叫“二灵”。 二灵寺曾在北宋宣和年间重修塔院,两宋之交因战火被毁,绍兴年间复建。南宋、元代、明初二灵寺皆有高僧驻锡,永乐时归天童寺管辖,屡圮屡建。现在的二灵寺系近年重建,2021年11月中旬去看,新建山门隐约恢复宋时旧制,规模更胜往昔。 二灵塔位于二灵寺后的二灵山巅,是一座正方形楼阁式石塔,四面七层,塔身中空,不可攀登。全塔总高约10米,每层腰檐出角明显,檐角尖端还有些圆孔,以前是悬挂风铃的。历经多年风雨侵蚀,塔身局部风化,风铃也不在了,但塔身四面各层浮雕佛像仍明显可见。 有人数过,二灵塔共有佛像、金刚像40余尊,还有两尊线刻武士像,均保存完整。两尊武士像上方还分别刻有“祝延圣寿”“保国安民”的正楷字句。 另外,一层南壁三龛正中有一僧人头戴风帽,两条帽带垂于胸前,结跏趺坐于线刻的莲台之上。据判断,此造像为“僧伽”像,即“泗州大圣”,此一信仰宋代流行于江浙,有引航方面的指向。 据前人调查,在二灵塔的第四层和第五层佛像边还留有部分捐造佛像之善男信女的名字。 有望在不久的将来“重出江湖” 1986年,二灵塔曾落架大修,目前塔基稳固,保存完好。在塔的东壁底层束腰部位镌有“政龢(和)七年”(1117)的纪年,据此判断,这座塔应当是北宋时期的建筑,距今已有900余年的历史。据我市文保专家表示,“二灵塔是宁波市仅存的北宋方形石塔典型代表,因建造年代、特殊形制、完好保存显得尤其难得可贵,是研究唐宋石构建筑、石雕工艺的珍贵实例。” 如果说过去的二灵塔藏在湖山深处鲜有人至,而今这一情况或有改观。2020年4月,二灵山景区所在的东钱湖下水官驿河头启动“理想村”项目。该项目抓住南宋史氏渊脉,以宋式美学为总体风格,在保留原有的自然景观的基础上,致力于打造宋式美学生活体验地。 2021年11月,记者在探访二灵塔途中看到,原沿湖废弃砖窑、古村已经在全面复建过程中,新的沿湖步道也已基本搭建完成,前往二灵塔比过去方便许多。坐拥钱湖山水佳处的二灵寺、二灵塔有望在不久的将来“重出江湖”。 记者 顾嘉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