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姚穴湖孙吴时期虞氏墓。 图据发掘简报
12月6日,浙江省考古学会主办的2020年浙江考古优秀成果奖评选揭晓,共有17件作品获奖,包括一等奖3件、二等奖6件、三等奖8件,其中多项研究成果与宁波有关。
据公示信息,获得一等奖的考古简报为发表在2020年第9期《文物》杂志上的《浙江余姚穴湖孙吴时期虞氏墓发掘简报》。该墓葬位于宁波市余姚经济开发区穴湖村黄家山南坡,距余姚市区约6公里。2017年4月,当地村民发现异常。2017年7月至8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当时的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余姚市文物保护管理所对该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
据简报记录,该墓葬从唐代至近现代遭受多次盗扰,仅发现少量随葬的青瓷残片和印纹硬陶片,不过砖室保存情况较好,出土多种含纪年、身份类铭文内容的铭文砖。如“永安七年太岁甲申三月虞氏造”“吴故平虏将军都亭侯虞君”等。
从纪年铭文可知,该墓葬年代不早于“永安七年”,即公元264年。“永安”为孙吴景帝孙休年号,“虞君”“虞氏”等铭文表明墓主人为孙吴时期虞氏家族成员。结合穴湖一带其他考古信息可知,穴湖是孙吴至南朝时期虞氏家族的一处家族墓地。
考古简报显示,该墓葬是目前宁波地区发现的墓主等级最高的六朝墓葬,为研究宁波地区孙吴时期墓葬埋葬习俗及当地虞氏家族提供了重要材料。
此外,6件获奖的考古论文中也有多篇与宁波有关的成果。如获二等奖的方向明的《The Neolithic Revolution in the South CA. 7/6000–2000BCE: Majiabang, Hemudu, Daxi, and Songze Cultures》,分析了公元前六七千年至公元前2000年,长江中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发现,河姆渡的干栏式建筑和“双鸟朝阳”是绕不过去的话题;刘团徽的《浙江盐业考古初探》以近年温州洞头九亩丘、台州玉环前塘垟和宁波大榭三处盐业遗址的发现,对浙江盐业生产的悠久历史进行了探究。
获三等奖的考古论文共3篇,包括孙国平的《江南文化和海洋文化的根基——河姆渡遗址考古发现与浙江大历史》,以及张华琴的《鄞县故城考》《宋元时期宁波城区“海丝”遗存考古研究》。
其中孙国平的论文除了介绍河姆渡遗址考古的相关时间线以外,还提出“多数研究者认为,日本弥生时期突然出现的稻作农耕技术,迅速地改变了日本古代社会的发展进程,其源头无疑是来自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一些史前部族,河姆渡文化之后的一支越族先民通过海路把稻种和耕作技术带到日本的可能性很大” 。
张华琴的《鄞县故城考》结合考古与文献资料,梳理了作为历史名词的“鄞县故城”的兴废年代、地理位置、城市布局等信息,对了解宁波早期城市史有较大帮助。
同样是张华琴撰写的《宋元时期宁波城区“海丝”遗存考古研究》一文,则重点聚焦今宁波城区内发现的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遗存,包括江厦码头、渔浦码头、市舶司(务)、来安门段罗城、来远亭、市舶库、永丰库、高丽使馆、修造船场等。通过对这些遗存的考古研究和重新评判,揭示出古代宁波海外贸易与人文交流的情况,直接印证了宋元时期明州(庆元)港口和城市的繁华。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备受关注的井头山遗址考古简报《浙江余姚市井头山新石器时代遗址》已于2021年7月发表在《考古》杂志上,文章对目前井头山考古已发现的内容进行了阶段性总结,信息量大,权威性较高。
记者 顾嘉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