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宁大附院医护人员乘车前往镇海增援。 通讯员供图 |
12月9日凌晨5点,整个城市还在睡梦中,一支支医护队伍已从四面八方赶往镇海。这是第四批增援镇海的医护人员,有2900人,他们将在镇海进行核酸检测工作。这群人中,有人刚结束前一天的采样工作来不及休息,就再次出发。至此,我市已累计集结四批共计6940人次医护人员增援镇海。 “滞留”镇海的医护人员 主动请战参与采样工作 “镇海,我们来了!”作为宁大附院181名医护人员的领队,脊柱外一科护士长郑玲深感责任重大。“我们在8日晚6点多将援镇报名链接发在工作群里,仅仅过了一个多小时,就完成了181位医务人员的报名。大家都很不容易,许多人将‘小家’放在一边,克服重重困难,为了‘大家’毅然出征。” 宁大附院位于江北区,由于地理位置与镇海区相近,家住镇海或镇海籍的医护人员有不少。征集令一出,报名去镇海的医护人员非常踊跃,从科主任、护士长,到骨干医生、普通护士,甚至行政后勤人员都争着上一线。在这这批援镇名单中,就有20余位家住镇海的医护人员。 “由于家住镇海,从本轮疫情爆发起,我只能‘滞留’在镇海。但看到同事们这么辛苦,我心里很着急,很想出去做些什么,和同事们并肩作战。”来自肛肠外科的金海波副主任医师表示,很幸运在这种特殊时期,自己还能为这场“战役”出力。 手术室护士张杰与分娩中心护士金佳柠,是一对医护夫妻。9日凌晨4点,张杰踏上了前往镇海支援的大巴车。 而在医院的金佳柠已经连上3个夜班。“从12月6日开始,我们已经做好心理准备,第一时间将4岁的孩子送到奶奶家,如今已经好几天没有见面了。” 这几天,分娩中心已有10余位助产士前往镇海支援核酸采样工作,面对工作人员减少,产妇数量不减的情况,科室存在一定的压力。“特殊时期,管不了那么多。我丈夫先上‘前线’,如果有需要,我也会上。” 目前,宁大附院共有280位医务人员在前线“奋战”。 两天体验“冰火两重天” 只为省下更多时间进行采样 “切实体验了冰火两重天。”12月9日下午,记者联系上了宁波市第一医院心脏血管外科的齐砚庆医生。他刚脱下防护服,里面的羽绒服湿得能挤出水来。 12月9日,是齐砚庆增援镇海一线抗疫的第3天。12月7日凌晨,他和同事从医院出发增援镇海,当天深夜返回宁波。12月8日早上5点,再次响应“集结令”,增援镇海。 他为什么感受到了“冰火两重天”呢? “12月8日早上出发的时候,我没有穿羽绒服,在户外做了一天的采样。天很冷,在风中瑟瑟发抖,本来轻微的感冒加重了。12月9日,我想着一定要做好保暖,以免影响工作,于是在防护服里穿了羽绒服。没想到,在户外太阳晒着,防护服闷着,闷出了一身汗。刚才轮班的时候脱下来,羽绒服很重,全是汗。”齐砚庆爽朗地说,闷在防护服里出一身汗很难受,好处是感冒倒快好了。 问起为什么这两天硬是忍受着“冰火两重天”也不及时增减衣物。齐砚庆说:“一来是为了节省防护服,二来穿脱一次防护服要用不少时间,这个时间可以省下来,多做几份核酸采样,让市民少等一会儿。” 他告诉记者,在一线抗疫确实挺辛苦,可这是身为医生的职责和使命,责无旁贷。特别暖心的是,这几天,每天都有不愿意留名的热心市民送来奶茶和点心,外卖单上还经常有暖心的话语。这些,成了他和同事们抗疫日子的“小确幸”,更觉得自己的付出值得。 既要保障人员到位 同时要确保物资充足 此外,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的200名医务人员前往镇海支援,还携带了600余套防护服、手术衣、防护口罩等,此外还有外科手套、灭菌手套、手消液等,前往中心社区等近20个采样点。“既要保障人员到位,同时要确保物资充足,让前线奋战的队员们没有后顾之忧。”该院支援镇海领队白亮副院长表示。 12月9日,中国科学院大学宁波华美医院不仅派人驰援镇海,还派出移动核酸检测车奔赴镇海。这辆凌晨出发的移动检测车配备12名核酸检验人员,日检测量可达3000管,相当于一个小型检测点。中国科学院大学宁波华美医院医学实验部主任张顺介绍,在确保后方检测力量的同时派出机动队伍,主要是为了进一步提高检测效率。 记者 陆麒雯 王颖 通讯员 张林霞 徐晨燕 朱依琼 陈静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