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青 “午夜”真是一个神奇的词语,它可能指向黑暗、凶险,但还有另外一种面貌:神奇、魅惑而又激情四射。仿佛在那个时间点,世界应该呈现出跳脱庸常的风情。《午夜巴黎》《午夜巴塞罗那》《爱在午夜降临前》……莫不如是。所以,单单是为了这样的原因,我也愿意捧起这本书。 刘子超的旅行文学作品,可读性都较强。相较于《失落的卫星》和《沿着季风的方向》,我更倾心于《午夜降临前抵达》——他的出发之作。这里的“出发”既指的是他对旅行文学这一文体的探索(这是他的第一部旅行文集),又指的是通过这部作品,他找到了在现实世界中的“支点”,明确了前进的方向:从广阔的世界汲取经验,用文学的方式加以呈现,在旅行和写作中确认自我。 本书分为上下两部——夏章和冬章。作者游历的地点是中欧。 翻开这本书,首先感受到的这是一趟文化之旅。不得不说,作者是一个知识丰富而又热爱艺术的人。每一处行走或驻足的地方,他都能恰当地注入各种文化养料,文学、历史、音乐、绘画、建筑……时空交错中,绚烂的文化图景诉诸人的感官,与此时此地的作者身心相融,也给读者带去了美好的享受。你会产生这样的感觉:去听这样的音乐吧,去看这样的电影吧,去读这样的文学作品吧!比如在匈牙利小城佩奇,作者在跳蚤市场碰到一对卖铁器的年轻情侣,小伙子长得像电影《撒旦探戈》的男主角,在一番交谈之后,作者引入了苏珊·桑塔格对《撒旦探戈》的评价——片长七小时却每一分钟皆雷霆万钧,引人入胜,但愿在我有生之年,年年都能重看一遍。这样的评价,不免会引发你对影片的好奇。书的每一章节,在合适的位置,作者都会摘引插入一些名家著作的短句或片段。这样的插入不仅没有违和感,反而非常契合作品的整体氛围。 余秋雨曾评价阿兰·德波顿的《旅行的艺术》运用了小说笔法,关于这一点,这本《午夜降临前抵达》似乎更有代表性。它的小说质感,得益于作者对环境的较高程度的融入以及极富镜头感的语言表述方式。王安忆曾说,旅行中最打动人心的是日常的生活情景。许多旅行作家也会把目光投注到当地人的生活,但更多是以旁观者的身份,描摹的是世态人情。刘子超当然也这样做,但很多时候,他会直接参与到他要表现的情境中。比如在布拉格的一家酒馆,他碰到了一个中年男人和三个年轻姑娘,在一番故意寻摸打火机的表演之后,他和这几人搭上了话,从音乐到日常生活,他们聊得很投机;离别之后,刘子超还写下了一首诗——《布拉格三姐妹》。又比如在布尔诺,他投宿了一间民宿公寓,主人是一个孤艳的女子玛利亚,两人听着音乐,喝着酒,互诉人生际遇,探讨着陌生人之间的善意和理解。一种闪烁不定的气氛围绕在两者之间。书中类似的表述还有挺多,大量的场景描述和人物对话使文本生动迷人,呈现出影像化的效果。刘子超的旅行常常是孤旅,一个人置身于异国他乡,常常正面接触他人的生活,加上他能说多国语言,英语尤其流利,所以他能够和形形色色的人交流,笔下偶然相逢的那些人显得有血有肉。 作者真的是一位非常感性的旅人。他常常避开那些游人如织的景点,选择在城市的小巷或荒郊野外漫走,思考旅行的意义。关于旅行感受的精辟表述有不少,比如“旅行中最大的不确定性,不是抵达,而是如何抵达”“旅行说到底是一次改头换面、重新做人的机会,是一场逃脱——逃脱来自生活本身的重负”,等等。孤旅,让他常常浸淫于自身与环境关系的思考,在哲理和文化层面上探索旅者与旅行地之间的灵魂共鸣。 《午夜降临前抵达》,我读的是2021年出版的修订版。刘子超也曾说过,比起他的后两本书,这本出发之作更具私人性。每个人都有连接世界的不同方式。孤旅,作为个体生命与陌生环境的对撞方式,对每一颗丰富的心灵来说,都具有极大的诱惑力。在资讯发达的今天,我们能以更浓缩的方式触摸世界的角落,像刘子超一样亲临现场真是难能可贵。历经千山万水,在一次次出发和抵达中确认自我,旅行如是,人生亦如是! (《午夜降临前抵达》文汇出版社2021年8月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