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三江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1年12月12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浪墅桥吴越钱氏:

忠厚传家,乃能长久

钱家大院

浪墅桥

    浪墅桥是宁波历史文化名村,位于余姚河姆渡镇,东南距离河姆渡遗址仅800米。这个村落因明赠奉直大夫钱价在明朝万历年间从慈城迁居至此,造房取名“浪墅”而得名。钱价是五代时吴越国建国始祖“武肃王”钱镠的第21世孙,后代自称吴越钱氏,于是,该村又名“浪墅钱”。如今,在浪墅桥的钱氏宗祠里还可以见到这样一副楹联——“陌上花开,铁券王孙君独秀;梁间燕语,乌衣子弟我重来”,寥寥数语便可窥见吴越钱氏“溯卅余世以来,有名宦,有循吏,有武功,有文学,蔚成巨族,长绵千礼蒸尝”的辉煌。近日,记者在河姆渡镇镇志办赵伟伦老师的带领下,探访了这座古村。

    始祖武肃王功勋显赫

    走进浪墅桥,给人的第一感觉是干净整洁。缓缓流过的泾浦河上,有一队小鸭在鸭妈妈的带领下“嘎嘎嘎”地游过,与初冬的暖阳遥相呼应,平添了几分生机。

    钱氏宗祠位于泾浦河东面。据清光绪年间《创建钱仁祠碑记》记载,祠堂始建于光绪辛丑(1901年)春,于光绪甲辰(1904年)八月竣工,距今已逾百年。后来又经修葺,古风依稀可辨。祠堂正厅中间悬挂着“丛桂堂”的匾额,左右分别是“甲第世家”和“五经博士”。79岁的赵伟伦老师告诉记者,要了解吴越钱氏,得先了解钱镠。

    钱镠,字具美,杭州临安人。在唐末跟随董昌镇压农民起义军,累迁至镇海节度使,后击败董昌,逐渐占据两浙十三州,先后被中原王朝封为越王、吴王、吴越王。由于吴越国力弱小,又与邻近的吴、闽政权不和,只得依靠中原王朝,不断遣使进贡以求庇护。

    钱镠在位41年,“保国、安民、和众”,立下不朽功勋。他曾征用民工,修建钱塘江海塘,又在太湖流域,普造堰闸蓄泄,不畏旱涝,并建立水网圩区的维修制度,大力发展农业经济,两浙百姓称其为“海龙王”,为繁荣吴越经济、发展明州(今宁波)城市奠定了基础。

    钱镠庙号太祖,谥号武肃王。他在位期间,唐昭宗曾赐其“铁券”,是授以优遇和免罪特权的凭证文书。以铁为之,便于久存。自汉至明,历代沿用,明文规定有重罪皆赦而不治,旧时浪墅桥钱氏宗祠有仿制件。

    兴启蒙之义塾

    武肃王之后,其第七子、文穆王钱元瓘继位,为吴越国王钱氏二世。他子承父志,轻徭役,屡减赋税,使吴越经济得以进一步发展,人称贤君。文穆王第六子、吴越国王三世忠献王钱弘佐,在位期间收福州,积仓十年,免境内租税四年,百姓更加富裕。文穆王第九子、吴越国王忠懿王钱弘俶,在位31年,遵照祖父“善视中国,保境安民”的遗训,于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五月纳土归宋,完成中华一统。钱弘俶其时率子孙臣仆三千余人居汴梁,赐第“礼贤宅”,可以携剑履上殿,诏书不名,帝颁誓券,受尽恩荣。

    后来,其子孙因宋靖康之变、元方国珍乱不断迁徙至慈溪,直到第21世孙钱价迁居河姆渡以来,世代耕读传家,子孙繁衍,成为望族,至清末民初仕农工商不乏其人。三十一世治行荫堂、庆堂兄弟清末在北京经营典当行,是当年浪墅桥的首富。

    光绪二十六年六月十八(1900年7月14日)天津失陷,八国联军向北京进犯以及大沽炮台被攻占的消息传到北京,民众恐慌。

    钱荫堂被迫关闭典当行,将财产变现准备还乡。为掩人耳目,在七月二十(8月14日)北京失守之前,将所有金银珍宝分装进三口棺材,贴以封皮,树以旗幡,披麻戴孝,乔装成“抚榇归里”,沿途避过兵痞匪盗,于10月初安全抵达浪墅桥。

    据说钱荫堂在离京前曾祷告临江庙菩萨,如蒙庇佑安全抵家,定当重修庙宇。在安全返乡后,他兑现承诺,捐资16000元,重修临江庙,并在庙侧创钱氏宗祠。

    光绪三十年(1904年),钱荫堂在新建成的钱氏宗祠内创设义学,分“蒙”、“经”两班,钱姓子弟免费入学。钱荫堂因在京经商致富,深知农家子弟入学不易,出门经商是惟一出路。于是,除了识字教育,还增加了珠算和尺牍。珠算即打算盘,教加减乘除及斤两法,写柴爿码子和上收下付简便的记账程序;尺牍课,从称呼、格式教起,指导学生学习各类书信的内容和写法,能简单地写信;学习待人接物,明白长幼有序,不仅让自己变得有涵养,还易让人有亲近之感,广交朋友。学习几年后,便可以出门做生意了。民国成立后,义塾改名临江学堂,而后渐渐演变成国民学校,新中国成立后迁往周家汇头。

    钱氏家训代代传

    在浪墅桥村,最有特色的建筑莫过于钱家大院和钱氏礌鼓墙门。俗称“大门头”的钱家大院是当年浪墅桥的主建筑,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屡有毁建,现存主楼有明显的清初建筑特色,整体坐西朝东,为三进屋结构。

    从东至西依次分布台门、前厅、主楼、后楼(已焚毁拆除),南北厢楼贯穿前后三进,重檐硬山顶,与主楼、后楼构成回廊。钱家大院规模大,局部雕刻精美。比如南厢楼之南的侧楼二楼栏下为通排花草及灵芝雕刻,柱础为方柱,牛腿雕卷草纹,具有一定的历史、艺术价值。而礌鼓墙门,主体包括主楼、东西厢楼,房屋整体平面呈“凸”字型,而它也曲曲弯弯与钱家大院相连。

    赵伟伦告诉记者,近代钱氏后裔优秀人才也非常多,钱芝祥曾任安庆邮区会计长。后来卸任后,返乡任末任族长,管理义学校务,参与公田管理,勤于族务,数十年如一日,打扫道路保持村庄清洁,在方圆乡里间有很高威望。钱芝生在家乡经营祖业大昌行,其中有钱庄、粮行、绸布店等等。钱祥标自美国留学归来,在沪开创当时最大的中国制钉厂,从而改变了中国只有洋钉的局面。钱宗保曾是当时交通部船舶运输研究所高级工程师。钱学俭毕业于复旦,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

    钱氏家族人才辈出,院落互通族人混居,彼此和睦相处,砥砺共进,其中有啥奥妙?记者在刚进村口墙绘上记录的635字的《钱氏家训》上找到了答案。

    始祖吴越王钱镠非常重视家教,曾作《武肃王八条》,临终前又留下十条遗训,并再三强调“绍续家风,宣明礼教”。后来经过千年的积累完善,后人归纳而成《钱氏家训》,代代相传。家训分成个人、家庭、社会、国家四大篇章,在个人篇中强调“尽前行者地步窄,向后看者眼界宽。花繁柳密处拨得开,方见手段,风狂雨骤时立得定,才是脚跟”;在家庭篇中告诫子孙“勤俭为本,自必丰亨;忠厚传家,乃能长久”;在社会篇中,则要求族人“兴启蒙之义塾,设积谷之社仓”;在国家篇中,则谆谆告诫“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利在一时固谋也,利在万世者更谋之”……

    虽然家训字数不多,但却博大精深,回看吴越钱氏族人的事迹,无不体现这一思想,而这对于当世国人亦有启迪,这便是记者此次探访最大的收获。

    记者 张晓曦 文/摄

    通讯员 赵伟伦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