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志愿者(右)在检查行程码、健康码。 |
“你好!请出示下甬行码和行程卡,再量下体温,有些麻烦,请谅解。” 冬日的白天总是比较短暂,12月12日傍晚6点,天色已经暗了下来,贺亚芬和徐根美还尽职尽责地站在海曙区鼓楼街道文昌社区的缸桥巷卡口。像他们这样的防疫志愿者在文昌社区中宪孝闻小区有近70人,而且队伍还在不断壮大。自12月6日以来,他们量体温、查看行程码和甬行码,用这些简单、重复的工作守护着小区居民。 夫妻档 错开时间各自忙碌 中宪孝闻小区被一条马路分隔成南北两个居民区,南区缸桥巷区域在文昌社区第一党支部书记贺亚芬和社区邻舍家理事长金莎的发动下,37名党员和热心居民成了守小门的“在编人员”,而更多新增的力量被录入了人员备用库,等待下一次排班时排进。 南区的志愿者中,老年人的比例比较高,为了照顾老人的身体,在排班时,负责人根据志愿者的报名时间,制作了一张“做一休三”的排班表,在小门执勤两个小时,可以休息三天。不过,有不少志愿者“不服气”,把这个排班表反了反,变成了“做三休一”。 贺亚芬和徐根美就是这样,她们已经连续值班4天了,经常会帮助临时有事离开的志愿者顶岗。徐根美告诉记者,她和贺亚芬两人比别人要方便一点,家里没有小孩需要带,丈夫也都很支持她们。一些志愿者到了饭点要回去给家人做饭,而她值完班回家就能吃到老伴做的饭菜,所以别人没空的时候,她都能出来顶岗。 徐根美的丈夫张云龙也报名了志愿服务。为了做好妻子的后勤保障工作,他和徐根美错开了值班时间,两人经常是在吃饭时在家中集合,吃完饭后又开始忙起了社区的防疫工作。 同事档 他的行为感召同事 中宪孝闻小区北区孝闻街73弄的志愿者队伍是文昌社区第三支部书记王天威建起来的。王天威今年45岁,本职工作比较繁忙。12月初,镇海疫情发生后,在还没有下达任何通知时,他就向单位请了假,开始组建北区的防疫志愿者队伍。 对于这次疫情,他的想法比较长远。他告诉记者:“疫情要是蔓延过来,我们小区2000多名居民光靠社区几名工作人员肯定是忙不过来的。万一以后要全民核酸检测,志愿者的需求量太大了,紧急疏导、老年人陪护都得考虑到。所以早期准备一定要做起来,先从守小门开始。” 他说,志愿者需要负责到楼,熟悉自己负责的楼居民情况。一开始,北区志愿者的招募情况让他有些焦虑。第一天,他招募到了13名志愿者,支部的党员占了大多数,还要照顾到老年党员的身体情况。 后来,他联系了各楼的楼道长,通过他们的推荐和沟通,再一家一家打电话询问参与志愿服务的意愿,两天内又增加了13名志愿者。 王天威又开始了规划,小区老年居民比较多,他选了几名较为年轻的志愿者,组成了轮椅队和担架队,如果真需要全民核酸检测,老年居民上下楼的难题就能破解。 一切都进入正轨后,王天威开始半天在社区值班,半天回单位上班。而他的同事们受他的影响,也纷纷参加文昌社区的志愿服务,在双休日和晚上休息时间,报名参加王天威的志愿者队伍。同事的帮助让王天威非常感动,不过他同时也希望,能有更多居住在小区的年轻人参加社区志愿服务,自己居住的小区要靠自己人守护。 父女档 让女儿排班多一些 “我并没有做多少事,不过是守两小时小门,这次的感动是来自全体居民的,很多人放弃休息来社区参加志愿服务,居民也没有对我们查行程码、健康码感到不耐烦,还会对我们说声辛苦,我觉得这些事更需要点赞。”在采访时,社区邻舍家理事长金莎这样和记者说,她没说自己做了多少工作,却对其他志愿者的事情如数家珍。 这次志愿服务有不少人是第一次参加,刘爱春就是其中之一。在站门岗的时候,刘爱春腰疼的毛病忽然发作。不过她并没有听从别人的劝说去休息,而是继续穿着红马甲坚守在岗位上,一直到换岗的志愿者到来。结束后,她的腰部已经僵了,连坐下都很困难。 钱沁竹是文昌社区目前最年轻的志愿者,也是排班最多的一位。她今年21岁,上大四,正处于实习阶段。疫情刚开始时,是她的父亲钱先生先报名参加了社区守小门的岗位。因为平时工作比较忙,钱先生只报名双休日值班。 钱先生是一名老党员,而女儿钱沁竹在今年5月23日刚成为一名预备党员,在征询过女儿的意见后,钱先生也帮女儿报了名。他还和支部书记王天威说:“你们给我女儿多排点班吧,她年轻,还有空。”就这样,钱沁竹成了孝闻街73弄的“常驻志愿者”,基本每天都能看见她执勤的身影。有志愿者说:“她排班多得有点让人心疼,我们也要多站站,让她可以休息休息。” 互帮互助、互相理解,是这个社区对抗疫情的法宝,而温暖的故事也随之而来。“愿山河无恙人间皆安。”金莎由衷地祝福。 记者 王昱汀 通讯员 唐悦旻 文/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