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本是人之常情,但南京一名“虎爸”的教育方式实在让人无法理解,他不但让读小学一年级和幼儿园的两个孩子学高等数学,还经常施以辱骂和殴打……无奈之下,孩子母亲只能向法院“求援”。日前,南京市建邺区人民法院通过签发人身安全保护令,最终化解了这起因家庭教育方式失当引发的纠纷。 12月15日《扬子晚报》 走火入魔的“虎爸” 是家庭教育的反面典型 苑广阔 这两个孩子无疑是不幸的,因为他们摊上了这样一位在教育问题上完全走火入魔、失去理性的父亲,同时他们又是幸运的,因为他们的母亲仍旧保持了清醒和理性,并且懂得通过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和孩子的合法权益,避免受到人身和精神伤害。仅仅因为家庭的教育问题,竟然到了需要法院签发人身安全保护令的程度,这件事的看点无疑很多,但是在笔者看来,最大的看点,还是“虎爸”的教育理念,因为整个事件的起因,就是在于他的教育理念出现了严重的偏差。 这位“虎爸”自己是博士毕业,而这类高学历人群,往往对子女有着比别人更高的期待,认为子女以后在学历、事业、成就上,不说超过自己,至少也要和自己一样才行。这样的心理暗示,最终体现在行动上,就是对子女“高标准,严要求”。从一个积极的角度来看,这不是一件坏事,但是凡事都要有度、有边界,如果超过了这个度,超过了事情本应该有的边界,就会物极必反,好心办坏事。 就像这位“虎爸”,他一方面要求自己读小学和幼儿园的孩子学习中学乃至大学的知识,要求他们学习文言文和高等数学,这完全超过了孩子现阶段的接受能力,违背了教育规律,也违背了孩子的成长规律,结果就是孩子达不到“虎爸”的学习要求,自己面临巨大的压力和痛苦,同时也让“虎爸”陷入巨大的挫败感;另一方面,因为这种非常规、非理性的教育理念引发了夫妻之间的矛盾,让婚姻和家庭也陷入危机当中。 而在整个事件中,一家人都沦为了受害者,但是受到伤害最大的,显然还是两个未成年的孩子。因为他们承受了自己这个年龄本不应该承受的东西,同时又因为达不到“虎爸”的要求而屡屡被本来是自己最亲近的人辱骂、体罚、精神伤害。这样的童年经历,会给他们今后的成长留下怎样的阴影,可想而知。 随着事件闹得沸沸扬扬,也引发了网友公众的热烈讨论,但我们更希望天下为人父母者,能够从这件事当中汲取教训、得到警醒,进而反思自己在对子女的教育问题上,有没有遵循科学的规律,有没有犯和这位“虎爸”一样的错误。 保护令是对 “虎爸”们的警示 木须虫 实施人身安全保护令制度以来,司法实践中应用更多的是夫妻间的家庭暴力,像这个因为家庭教育方式失当而申请并获得支持的,尚属罕见。 本案中,被申请人虽并未对孩子肉体上造成严重的损伤,但存在长期辱骂、贬低孩子进行精神侵害的行为,也属于家庭暴力。而且这种落后的粗放式教育方法,严重影响孩子心智的健康发育。被申请人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用自己认为正确的方式向孩子教授大量知识,但这一做法没有尊重未成年人身心发展规律,起到了拔苗助长的负面效果。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应当全面关注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智力发展状况,用正确的思想、方法和行为教育未成年人。 个案真正的看点是家长教育孩子权利与孩子权益、教育出发点与方式手段之间的合理合法的界线,教育孩子是家长的权利,重视孩子学习的培养出发点也不错,但关键是如何做到合理有度。正所谓过犹不及,没有尊重意愿,超越了孩子年龄阶段的心智与能力,采取一些强制手段,出现打骂行为,再良善的出发点,最终带给孩子的都是伤害。反过来讲,任何给孩子带来伤害的教育,哪怕出发点再正当再合理,都是不当的,而这种行为具有持续性并对孩子身心造成连续伤害,就可能涉及家庭暴力侵害范畴。 从这个意义来说,个案的保护令是对“虎爸”们的警示。虽然说个案中逼着孩子学高数的“虎爸”相对比较极端,但在现实生活中,有着相同“起跑线焦虑”,逼着孩子学这学那,不断给孩子增加学业压力的现象,其实有一定的普遍性,也一直被广泛诟病。如何纾解“起跑线焦虑”,强化未成年人权益保护不失为其中的一个途径,即在家长对孩子教育方式、手段设置一个防害的“兜底”界线,避免家长在焦虑上“火上浇油”。 当然,保护令制度是一种保护手段,能够用得起、用得好,关键还是要让家庭暴力走出“家务事”的窠臼,特别是孩子的教育,关涉父母的监护权利,如何在正常与过当之间准确把握,恐怕还要有更多的共识以及更多来自学校、社会的积极干预。 博士“虎爸”应学学 北大副教授丁延庆 陈广江 常言说,“不辅导作业父慈子孝,一辅导作业鸡飞狗跳”。但多数时候,问题根源不在孩子身上,也不是课业负担过重,而是家长期望过高、焦虑过重,甚至到了方寸大乱、“不择手段”的地步。 南京这位博士毕业的“虎爸”就很典型,鸡娃“鸡”到一意孤行、滥施家暴,危险指数直逼法律红线。以辱骂、殴打的方式逼年幼的孩子学习文言文和高等数学,而且拒绝接受民警、老师等相关人员的调解,“虎爸”的种种做法不仅违背常识,亦涉嫌违法。家庭教育不只是家务事,博士毕业的家长岂能不懂这点常识? 这位博士“虎爸”让人想到了因“吐槽女儿是学渣”而走红的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博导丁延庆。丁延庆是“神童”“学霸”,其妻子也是北大高材生,但他们的女儿是“学渣”。“不管你多么优秀,你的孩子大概率都是一个普通人,要认识到这一点并且学会接受,对于谁都好。”无奈之下,丁延庆“认命”了。 丁延庆真的认命了、放弃了?当然不是。日前,丁延庆在媒体发文称,去年他一度陷入焦虑,对女儿开始了长达大半个学期的“迫害”,当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后,从今年开始果断放弃压制和过度干预,除引导读书外,在学习上彻底“放羊”,也算是做个实验。实验结果好于预期,女儿学习能“跟得上”,对读书反而更有兴趣了,还能逐步深入。 所以,接受孩子的“普通”,并不是放弃努力的“躺平”,而是尊重孩子的个性和成长规律,让孩子卸下过重的包袱,在自由、宽松、和谐的家庭环境中健康、快乐成长。如果家长过度关注、参与、干预孩子的教育和成长,甚至以家暴的方式逼迫孩子,适得其反的概率会更大一些。 但愿这位逼年幼子女学高数的“虎爸”,能真正认识到“鸡娃式教育”“暴力式教育”对孩子、对家庭的巨大伤害性,让孩子卸下重负自由生长,也让自己放下不切实际的执念。让小学一年级和幼儿园的孩子学高数,这究竟是焦虑还是无知,还真让人有点分不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