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栗子哥”(右)给社区点位上值守的志愿者送姜茶。 |
|
许海光的儿子给爸爸加油。 |
|
潘群艳制作的采样包。 |
“辛苦了,喝杯姜茶吧!” 镇海“栗子哥”的“流动姜茶铺”开张了 “天气冷,喝杯姜茶吧。”12月17日,一辆姜茶流动车在镇海区招宝山街道总浦桥社区大庙弄点位停了下来。车主拎着一桶姜茶,给坚守在岗位的志愿者一一倒上。虽然穿着防护服戴着口罩,但大家都知道,“栗子哥”带着他的暖心姜茶又来了。 “栗子哥”原名黄红武,安徽人。2009年,黄红武从老家来到镇海,夫妻俩在招宝广场里卖起了糖炒栗子,还兼顾卖些杂货。天冷时,他经常给路过的外卖小哥和行人提供热水和姜茶。到了夏天,姜茶又会换成凉茶。 自疫情发生后,黄红武的店铺配合疫情防控关了门,他本人却一刻也闲不下来。他主动报名参加社区志愿者活动,成为了“守小门”的一员。“到了晚上,站在门口很冷的,我就想到我的流动姜茶铺是时候开张了。”黄红武笑着说。 每天晚上,黄红武都会用祁门红茶、生姜、枸杞、红糖等精心挑选的原材料熬制1个小时,再将姜茶送给社区每一个点位上的志愿者。 “这是寒夜里的温暖,很暖心。”岗位上的志愿者说。 “疫情下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努力着,我能做一点有意义的事,心里很充实。”黄红武说。 “加油,希望疫情早日过去!” 开着三轮车,“栗子哥”又走向下一个点位。记者 郑凯侠 通讯员 林晓艳 郑勇 文/摄 “爸爸,我想你!爸爸加油!” 4岁萌娃与爸爸的视频对话,隔着屏幕也被暖哭! “爸爸,我想你!爸爸加油!”“要做好防护,我们会照顾好自己的!” 这是12月16日20时30分许,一对姐弟给在抗疫一线执勤的父亲的视频对话。孩子口中的爸爸是鄞州交警大队下应中队一名路面辅警许海光。在听到4岁的儿子说“爸爸我想你”那一刻,许海光鼻子一酸,强忍住眼泪对着视频里的孩子微笑。 许海光是一名党员,曾在部队服役,多次被评为“优秀士兵”;2004年参加交通管理工作,多次获得三等治安荣誉奖章、辅警标兵等。他拥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有两个可爱的孩子,14岁的女儿乖巧聪明,4岁的儿子淘气可爱。 面对这场突袭而来的疫情,许海光主动请缨,第一时间参与到抗击疫情的战斗中。在329国道与北外环路口,他协助民警联防联控值守,逢车必查、逐车逐人登记,认真做好筛查、劝返等工作,积极配合卫生、治安等部门严格管控进出辖区车辆,力保不漏一车一人,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一个共产党员的铮铮誓言。 因为疫情防控工作任务重,许海光只能在休息的时候抽空与儿子、女儿视频通话。许海光的妻子是宁波市海曙区第三医院门急诊注射室的一名护士。镇海疫情发生以来,她也全身心地投入到防疫工作中去。但凡需要加班工作,她总是毫不犹豫,甚至连续几天加班到深夜,实在来不及就住在单位宿舍。 12月16日17时55分许,妻子接到医院任务要加班了,孩子又只好暂时由外婆外公看护。 许海光和妻子,在不同的战场上守护着同一片蓝天,他们既是疫情期间的“逆行者”,又是抗疫一线的“同路人”。他们不仅是抗疫战线中的普通一员,更是千千万万个驰援镇海抗疫一线的“逆行者”缩影。记者 边城雨 通讯员 胡幸年 文/摄 “纯手工、车缝线、冷淡风……” 这款采样包,是最火最时尚的包包! 匠心纯手工、时尚车缝线、寂静冷淡风……这款包包是驻守镇海的北仑区人民医院超声科主任潘群艳制作的上门采样人员简易工作包,里面装有采样需要的耗材、登记二维码、被采样人员信息等。 用料就地取用于一次性医用素材,一户一份,用完即抛,防止交叉感染,既安全又经济实用。 谈及制作上门采样包的初衷,潘群艳说,由于隔离的住户比较分散,采样人员需要去许多地方,只能“断舍离”带上少量的必须品。 上门采样时,由于无法携带笨重的桌子,采样人员必须把采样物品都拿在手上,操作非常不方便。她看到其他区域有一些采样人员背着类似的小包,于是动手自己制作采样包。 “上午上门采样人员试用了一下,都反映很实用,有点供不应求。我向志愿者队伍求助,大家立即帮忙制作。”潘群艳还会根据上门采样人员的使用反馈,对包包的材质、工艺升级换代。起先用的是拆封时破损的隔离衣、一次性鞋套,用双面胶或订书针固定肩带。不过用了一段时间发现,订书针容易划破采样人员的手套,造成感染的风险。同时,这些材料比较贵、数量有限。潘群艳想起她平时做超声检查时,垫在患者身下的一次性护垫,材料便宜存货又多,于是发动社区工作人员一起踩缝纫机赶工。就这样,这款用料便宜,但用起来很便利的包包在医护人员间“走红”。 记者 陆麒雯 通讯员 杨文颖 文/摄 晚报快评 让尊崇志愿精神的社会氛围继续发光发热 昨天,镇海不少居民收到了一则紧急通知:当天开始,进出各类“小门”(包括菜场、超市)须凭核酸检测阴性证明。消息一出,急坏了部分老年人,不会使用智能手机拿不出相关证明出不了小区怎么办?社区干部第一时间与志愿者联手想出了办法:出小区时带上身份证,由志愿者代查。难题就这样被轻松化解了。 疫情暴发以来,镇海各小区几乎每天都有数名志愿者与保安师傅一起轮流值守,将“小门”管理得严严实实,为小区解决各类难题。在核酸检测现场,各交通路口、超市门口以及防疫物资搬运现场等,也处处可以感受到志愿服务滚烫的热情。 以笔者所在的小区为例,大家志愿服务热情高涨,除了几乎人人都想为抗疫出力以外,与志愿者得到相关各方的鼓励与关心也不无关系。比如被安排值守小区门岗的志愿者,社区头天晚上就将一套防护服和防护面罩、一副防护手套与5个防护口罩送到;中午时分送来热气腾腾的盒饭;当天晚上还在小区网格微信群中发志愿者值守照片并致谢;居民也纷纷点赞并预约值守事宜。让居民觉得社区在志愿者安全、后勤与“激励机制”等方面都想得很周到,认同感爆棚,志愿者更是觉得自己的行为有价值、被尊重,心里有“暖洋洋”的满足感。 在这里,角色的互换、满足与付出,让大家既感受到社会的关怀和温暖,又通过付出体会到赠予的快乐,实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良性循环。 疫情终将过去,但愿在战“疫”中激发出来的形成尊重志愿者、尊崇志愿精神的社会氛围,在战胜疫情、驱散阴霾之后薪火相传,继续发光发热,给更多的参与者、受益者乃至整个社会带来满足、温暖与感动。胡晓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