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文元书院遗址牌。 周东旭 摄 |
□周东旭 书院,古时或称讲舍、精舍,是朝廷所办郡学、县学以外的一种辅助性教育。书院在古代城市中较为普遍,它是私人所办的民间教育机构,教学内容并非完全是朝廷规定的儒学经典和对它的法定训释。在讲堂上,老师可以在儒家经典上发挥自己的学术观点。教学方式以讲学为主,师生之间可以互相讨论、争辩,这是一种比较生动活泼的讲学方法。因此,从培养人才的角度来讲,书院远胜于郡学、县学,古代的精英,多通过书院产生。书院的负责人称山长,都是当时的学者领袖。书院一般都建在环境较好的山水之间。宁波城中风光绝佳之处,自然是月湖上。两宋时,庆历五先生、淳熙四先生在明州讲学办了许多书院。 楼正议讲舍,主讲人为楼郁,地点为松岛。楼郁为庆历五先生之一,字子文,号城南,奉化人,迁居月湖边,人称“西湖先生”。庆历七年(1047),王安石出任鄞县令,翌年建县学,楼郁应聘从奉化来鄞掌县庠,得学子敬重,为王安石所尊礼。楼郁皇祐五年(1053)中进士,治平元年(1064)调任庐江主簿,摄参军事。性好读书,通经史百家,学以穷理为先。操行高洁,无意仕进,后授大理评事衔,归里后依然在湖西掌教,直至终身,拥有“学行笃美,信于士友”的声名,与杨适、杜醇、王致、王说并称四明“庆历五先生”。楼郁教育思想受胡瑗影响,创导学术与教育结合,重经义,讲实用,开四明讲学风气。 南宋时期,宁波有一个以传陆九渊心学为宗旨、以尊德性为目的的学术流派,其主要代表人物为杨简、袁燮、舒璘、沈焕,人们尊称他们为“甬上淳熙四先生”。四先生的学术活动大多在淳熙年间(1174—1189)。四人都是明州人,同时入太学,先后中进士,又都拜陆九渊为师,入象山心学之门,既是同乡、同学,又属同门。杨、袁、沈三人晚年又同时在宁波月湖讲学,杨简主讲于碧沚书院,沈焕主讲于竹洲书院,袁燮主讲于城南书院。舒璘在外任教。他们共同推尊德性,以道义相切磨,情谊深厚,过从密切。后来学者将四先生学术概称为“四明学派”。 沈端宪讲舍,设于竹洲,由沈焕主讲,其弟沈炳辅讲,金华吕祖俭亦常集会于此讲学,因此全祖望称之为“三先生书院”。沈焕,字叔晦,定海人,后迁居月湖,学者称定川先生。他在太学读书时,拜陆九渊兄陆九龄为师,所以也是陆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太学毕业后,只在地方上做小官。沈焕在竹洲讲学,与史浩有关。史浩与沈焕友谊深厚,因此分竹洲真隐观的一部分借与沈焕居住,并为讲舍。沈焕的讲舍与杨简、袁燮的稍有不同,与他的弟弟沈炳住在一起,共同执教。此外,沈焕早年曾与吕祖谦有过学术上的讨论。沈焕在竹洲时,吕祖谦弟弟吕祖俭恰好在明州任监仓,常常从城东泛舟到月湖,直达沈焕讲舍,与沈氏兄弟论学。所以沈焕的思想一定程度上也受到吕祖谦兄弟开创的金华学派的影响。他们在讲舍讲学,很能体现书院的特色。据《宋元学案·广平定川学案》记载,沈焕竹洲讲舍培养出来的弟子仅七人,且并不出名。 碧沚讲舍,由史浩聘请杨简为主讲。杨简,字敬仲,生于明州城内,长于慈溪。太学毕业后,中进士。他在仕途上并不得意,五十二岁才任知县,七十岁任知府。入京后,仅做一些无实际职权的京官。他不是政治家,却是一位儒学大家,因为他德高望重,最后任宝谟阁大学士,官阶至正奉大夫。他五十五岁后曾在慈溪的慈湖筑室居住,所以人称慈湖先生。史浩卒后,杨简一度离开讲舍,但史浩孙史守之再聘他为碧沚主讲,因此杨简在碧沚时讲学的时间很长,培养的学生也最多。据《宋元学案·慈湖学案》记载,杨简的学生有史氏世家的史弥忠、史弥坚、史弥巩、史守之五人,又有黄震、钱时、陈埙等五十六人。 甬上证人书院(白云庄),在城西管村,原为万氏丙舍。始于清康熙七年(1668),至康熙十四年(1675),历时八年。黄宗羲讲学于此,他的学术活动以宁波为据点,因此高足多出于甬上。他的学术思想和学风,熏陶着一代又一代的浙东学者,形成了浙东史学派。浙东史学派力倡以六经为根柢,以历史为脉络,经与史互相融会贯通,通古而今,经世而致用。他们要求把治学重点从儒家经义和纯粹的理学框框中解脱出来,这在封建的传统文化两千余年的统治中,无疑是一个巨大的突破。黄宗羲著作甚丰,然而其最主要的学术成就在于史学。此外,他还擅长天文、历算和诗文。他的代表作有《明儒学案》,为明代二百七十余年的学术思想总汇。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他的《明夷待访录》一书,创论独新,提出“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等一些鲜明的政治主张,堪称我国民主思想启蒙之作。 万斯同,字季野,是黄宗羲嫡传弟子。清廷多次诏征黄宗羲出仕纂修明史,黄始终未允。后来他考虑由别人来执笔,可能有失公允,权衡得失,还是嘱托万斯同担此重任,推荐他北上修史。万斯同以布衣身份参修《明史》,不受清廷俸禄。诸纂修官稿毕送他审核,阅毕即告某事记于某书、某卷、某页补入,经查核无一误者。于史馆19年,撰成明史列传300卷、明史表13卷、宰辅会考8卷、河渠至12卷,最终手定《明史稿》500卷。居京期间,屡开讲席,启导后学,学者尊称“万先生”,自署“布衣万斯同”。晚年双目失明,仍口授答问、讲学,卒于明史馆。 月湖书院,即现在的月湖边大书院巷与小书院巷的区域,此区域为月湖十洲之雪汀。月湖书院的前身为常平义田书院,在顺治十年,由海道副使王尔陆在广盈仓的南偏处创建。厅事三间,辅以两翼,中间供奉着朱熹的像。捐置了一百三十多亩义田。当时闻性道还写了一篇《义田书院规制记》,详细记载创建书院的经过和书院的规模。 康熙二十五年(1686),太守李煦重建大门、中门、讲堂、书舍,取名为月湖书院,邀请了一名老师,每年以义田的收入,当作老师的工资、书院的修葺、贫穷读书人的资助费用。后来慢慢颓废。雍正五年(1727),太守孙诏重修。八年,太守曹秉仁又新建讲堂、照厅、书舍。乾隆三十四年(1769),开始邀请院长掌管教务事情,又设了一名监院,每年支出修膳并生童膏火、花红及一切经费。关于义田,鄞县有一百三十六亩,慈溪县涂地二千九百七十七亩零,每年征收租钱,交给官府应用。据记载说,书院向来有田前租银,但年岁日久不知被谁侵蚀,自从乾隆三十三年太守王绍到任后,清出积弊,恢复供给书院的费用。咸丰末,书院毁于火。同治三年,知府边葆诚重修。光绪三十一年,在月湖书院原址开设宁波府师范学堂。1912年后,改称宁波师范学校。次年,改为浙江省第四师范学校。1923年秋,原校并入浙江省立第四中学(宁波中学),此处改办四中附小。1957年,建成月湖饭店。 竹洲三先生书院,由清代浙东学派代表人物之一的全祖望重建,位于竹洲。全祖望以竹洲为别业,晨夕读书其间,一边授业,一边考据,著作丰富。全祖望,是浙东史学集大成者。他考中进士后在翰林院任职,自甘清苦生活,夜以继日借读院内秘藏的《永乐大典》,日必尽二十卷,遇到有用史料,赶紧抄录下来。现今传世的永乐《宁波府志》,就是全靠全祖望辑录下来的。他曾任绍兴蕺山书院、广东肇庆端溪书院山长。全氏著作,共计有二十余种,四百余卷。《鲒埼亭集》和《续甬上耆旧诗》都是鸿篇巨著。此外,还补辑了《宋元学案》、精心校注了《水经注》和《困学纪闻》,称为《七校水经注》、《困学纪闻三笺》。 辩志精舍,在月湖竹洲,清光绪五年知府宗源翰创办。院舍四进,南楼为讲堂厅,左右厢楼为学子寄宿,屋后辟花园。除山长总掌外,分设汉学、宗学、史学、舆地、算学、词章六科,创甬上开设舆地、算学等新学科先导。聘学者黄以周(同治举人)主讲。当时科举制仍盛行,士子深陷八股之中,他力排这种应举时文,提倡实学,士风为之一变。学子来自各府属各县,皆秀才、童生。黄以周的门生,后来在文化教育界工作的也不少,如陈汉章。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停办,知府高英改设南城小学堂。民国后改为“宁属女子师范学堂”。1954年,改为宁波第二中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