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8版:三江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1年12月24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闲云野鹤

——萧嘉穗们的背影(之二)

    □胡杨

    上回我们讲到,萧嘉穗振臂一呼,不但杀了贼寇,夺了城池,而且还顺利救出了萧让三人。于是,宋江便置酒款待萧嘉穗。

    宋江对萧嘉穗说道:“足下鸿才茂德,宋某回朝,面奏天子,一定优擢。”

    萧嘉穗听了答道:“这个倒不必,萧某今日之举,非为功名富贵。萧某少负不羁之行,长无乡曲之誉,是孤陋寡闻的一个人。方今谗人高张,贤士无名,虽材怀随和,行若由夷的,终不能达九重。萧某见若干有抱负的英雄,不计生死,赴公家之难者,倘举事一有不当,那些全躯保妻子的,随而媒孽其短,身家性命,都在权奸掌握之中。像萧某今日,无官守之责,却似那闲云野鹤,何天之不可飞耶!”

    “谗人高张,贤士无名”,“行若由夷”,“媒孽其短”,这是一个怎样不堪的社会呀!而萧嘉穗那“却似那闲云野鹤,何天之不可飞耶”的处世之道,又是一种何等高远的气度?

    难怪萧嘉穗的这一席话,说得宋江以下众将听了无不嗟叹。而坐中的公孙胜、鲁智深、武松、燕青、李俊、童威、童猛、戴宗、柴进、樊瑞、朱武、蒋敬这十二个人,更是点头玩味不迭。

    而公孙胜这十二个点头玩味不迭的梁山众将,恰恰就是征方腊之后,梁山好汉中能够知进退存亡之机而保善终的仅有的几个人!

    因为,萧嘉穗的这一番言语,无意之中却扣动了公孙胜他们的心弦。

    第二天一早,宋江前往萧嘉穗的寓所拜望,不料却扑了个空。原来,萧嘉穗此时早已不见了踪影。

    隔壁的纸铺老板是这样对宋江说的:“萧嘉穗今早天未明时,收拾了琴剑书囊,辞别了小人,不知往哪里去了。”

    琴剑书囊走天下,这就是萧嘉穗!

    所以,小说有诗赞萧嘉穗道:“泽及生灵哲保身,闲云野鹤真超脱。”真的是说出了萧嘉穗的高人品格。

    那么,萧嘉穗的高人品格又是什么呢?

    简而言之,就是一曰泽及生灵,二曰明哲保身,三曰闲云野鹤。说穿了,就是以闲云野鹤的心态,既入世为民,泽及生灵;又出世护己,明哲保身,从而达到了人生进退自如的超然境界。

    袁无涯本的回末总评,是这样赞赏萧嘉穗的:“萧嘉穗出万死不顾一生之计,越公家之难,保生民之命,有国士之风。其稔知忠良奸佞之不两立,适野鹤闲云之趣,明哲保身,知机其神。”此言甚是。

    最后,再来说说费保四兄弟。

    费保四兄弟的出场,是在小说第一百十三回。

    为了攻下苏州城,李俊带着童威、童猛两兄弟前来太湖刺探军情,不料却误入了费保的榆柳庄。

    李俊与费保四兄弟义气相投,在亮明了彼此的身份之后,一见如故,相见恨晚,当即就结拜成了兄弟。

    李俊道:“今既得遇你四位好汉,可随我去见俺先锋,都保你们做官,待收了方腊,朝廷升用。”

    费保道:“若是我四个要做官时,方腊手下,也得个统制做了多时。所以不愿为官,只求快活。若是哥哥要我四人帮助时,水里水里去,火里火里去;若说保我做官时,其实不要。”

    芥子园本有句眉批,道出了费保此语的实质:“举世都说做官是快活,那得有此高识!若说到做官不是快活,便是人品之幸,亦是世道之忧。”

    不过,费保四兄弟虽然不愿在方腊的手下为官,但是,却竭尽全力帮着李俊他们,用计打破了苏州城,杀了方腊的三大王方貌。

    但是,这只是写出了费保他们重义的一面。费保他们的高明之处,更在于他们对世事洞若观火,能自寻了身达命之所的超然心态。

    小说写道,费保四兄弟在帮梁山破了苏州城之后,就来行营向宋江辞行。

    宋江苦留不住,便派李俊和童威、童猛三人送费保他们回到了榆柳庄。

    就在榆柳庄上,费保对李俊说了一段极为重要的话。

    费保道:“为何小弟不愿为官?为因世情不好。有日太平之后,一个个必然来侵害你性命。自古道:‘太平本是将军定,不许将军见太平。’此言极妙!今我四人,既已结义了,哥哥三人,何不趁此气数未尽之时,寻个了身达命之处,对付些钱财,打了一只大船,聚集几人水手,江海内寻个净办处安身,以终天年,岂不美哉!”

    李俊听罢,倒地便拜,说道:“仁兄,重蒙教导,指引愚迷,十分全美。”并答应费保待平了方腊之后,就与童威、童猛两人前来相投,共图别业。

    于是,就有了后文宋江平方腊回京,李俊诈病留在苏州。然后与童威、童猛一道,投奔榆柳庄,与费保他们打造船只,从太仓港驾船出海,终为暹罗国主这一节故事。也就是小说所说的“离却中原之境,别立化外之基”,“了身达命蟾离壳,立业成名鱼化龙”。

    “太平本是将军定,不许将军见太平”,这是对历代封建王朝兴废存亡规律的深刻反思。

    在这样一个谗人高张,世情不好的社会里,如果功成名就,在朝为官,那么,到了太平时节,那一个个奸佞之臣必然会想着法子来侵害你的性命。

    因此,如果想要了身达命,以终天年,那么像费保所说的那样,去江海内寻个净办处安身,未尝不是一个可行之策。

    所以,难怪小说编写者写到这里,要发这样的感慨了:

    “浔水舟无系,榆庄柳又新。

    谁知天海阔,别有一家人”。

    那么,小说编写者为什么要写萧嘉穗们呢?从萧嘉穗们飘然远去的背影里,我们又能读出些什么况味呢?

    各位看官应该知道,《水浒传》小说的叙事风格有个明显的分水岭,那就是小说第八十二回“梁山泊分金大买市,宋公明全伙受招安”。

    在梁山全伙受招安之前,《水浒传》小说的叙事风格是积极的,向上的,充溢的是惩治滥官污吏以“忠心报答赵官家”的酣畅淋漓,追求朝廷招安以“平虏保民安国”的万丈豪情。

    但是,梁山全伙受招安之后,尽管宋江们征辽国获胜了,平田虎、王庆、方腊也获胜了,可是,小说的叙事风格却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充斥其间的,无不是陈桥驿滴泪斩军校时的悲凉和无奈,屡立战功而无果,结义兄弟却相继折损的凄切和哀婉。

    小说叙事风格的这一变化,其实正写出:接受朝廷招安之后,宋江那份炽若烈焰的忠君报国之心,在一个个冰冷的现实面前,在一次次刻骨的失望之中,渐渐地转凉了、变冷了。

    那么,宋江的这份忠君报国之心,是如何逐渐转凉、变冷的呢?

    宋江忠君报国之心的冷却,大致可以分为这样几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受朝廷招安后。标志性事件是陈桥驿滴泪斩军校。

    梁山接受招安之后,朝廷不但没有践诺给宋江他们加官进爵,反而要借机将他们分遣调开,各归原所。

    对朝廷如此不公的处置方式,梁山众头领的心中是不悦的。所以,就纷纷说道:“我等投降朝廷,都不曾见些官爵,便要将俺弟兄等分遣调开。俺等众头领,生死相随,誓不相舍!端的要如此,我们只得再回梁山泊去。”

    虽然宋江竭力劝说众头领们打消重上梁山的念头,虽然宿太尉及时保奏宋江他们起兵征辽,但是,谁都不能否认,朝廷对宋江这些梁山将领冷漠和轻视的事实。

    所以,宋江的内心,应该是已由招安时的狂喜,转为此时的不安了。

    而接下来的陈桥驿滴泪斩军校,则让宋江他们更深切地感受到了那份来自朝廷的彻骨寒意。

    明明是中书省的滥官在克扣朝廷的赏赐,明明是梁山的军校在仗义执言,但是,宋江最后还是无奈地将军校枭首示众了。

    陈桥驿滴泪斩军校,让我们看到了宋江内心深处那份深深的无奈和失落。

    第二个阶段,是征辽途中。标志性事件是参拜罗真人。

    征辽途中,辽国的欧阳侍郎前来蓟州劝降宋江。

    吴用听了欧阳侍郎的那番言语之后,竟然萌动了弃宋投辽的念头。

    于是,宋江就告诫吴用:“若从辽国,此事切不可提。纵使宋朝负我,我忠心不负宋朝。久后纵无功赏,也得青史上留名。若背正顺逆,天不容恕!吾辈当尽忠报国,死而后已!”

    不过,宋江虽然否决了吴用弃宋投辽的想法,但是,欧阳侍郎的那番话还是深深刺痛了宋江的心。

    所以,欧阳侍郎前脚刚走,第二天宋江就主动向公孙胜提出,想去参拜他的师父罗真人。

    那么,宋江为什么忽然要去参拜罗真人呢?

    宋江是这样向罗真人道明来意的,宋江道:“万望真人指迷前程之事,不胜万幸。”

    原来,一直以“平虏保民安国”为指归,“竭力捐躯,尽忠报国,死而后已”的宋江,虽然现在已如愿统兵征辽,报效朝廷了,但是,面对朝廷里奸佞专权的现实,宋江对自己的前程之事,却渐渐地迷茫了。

    路在何方?

    此时的宋江,已无法如在梁山时那样,清晰地回答自己的疑惑了。

    所以,宋江要来拜求罗真人,点悟自己的愚迷了。

    宋江之所以要参拜罗真人,其实就是他内心忠君报国的丰满理想,与奸佞专权的骨感现实之间剧烈冲突的结果。

    因为,宋江那炽若烈焰的忠君报国之心,已经开始渐渐地冷却了。(未完待续)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